在社会发展的浩荡浪潮中,追求良好形象本无可厚非,但当“形象工程”沦为遮羞布、“政绩冲动”异化为造景术,那些耗费巨资的仿古街沦为“鬼城”、跟风上马的文旅项目变成“晒谷场”时,我们不得不警惕:脱离群众智慧的“表面光”,终将透支政府公信力,掏空发展根基。
“会场定方案、图纸造民意”的决策模式,往往是部分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他们为了个人的仕途晋升,追求短平快的“政绩”,把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为民干事”想得少、“为己做官”谋得多。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是通过一件件民生实事积累起来的,而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出现,让民众看到政府工作偏离了务实为民的方向,从而对政府产生不满与质疑。
要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需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将民众满意度、长期发展效益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心思放在为人民谋福祉上。另一方面,要加强公众监督与参与,项目决策过程应公开透明,广泛听取民众意见,让民众能够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从源头上遏制不合理工程的上马。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源浪费,维护政府公信力,推动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