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一致,做多少说多少,是党员干部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现实工作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干部表起态来拍着胸脯、调门很高,落实起来却大打折扣,甚至沦为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这种声势与落实“不对等”的行为极易助长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之风,亟待剖析根源、精准施策。
声势与落实“不对等”现象频现,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党性素养不纯,部分干部把表态当作晋升“敲门砖”,用响当当的口号来粉饰假作为、慢作为。二是政绩观错位,将政绩等同于“面子工程”与短期表面成绩,热衷喊口号、表决心来吸引上级眼球,罔顾群众实际需求和利益。三是监督考核机制有漏洞。部分地区考核存在“重形式、轻实效”误区,对工作成果和群众满意度考察不深,落实不力无实质惩处,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认知盛行。
作风、政绩怎么样,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玩花架子走形式是行不通的。要想解决问题,关键还是要多管齐下、靶向治疗。首先,要强化党性教育,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武器,定期自我审视,及时清扫思想灰尘,主动担当作为。其次,要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摒弃短视思维,校准价值坐标,深耕细作,以“绣花针”功夫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最后,要健全督查问效、失职问责机制。树立“不比表态比状态,不比调门比快门”的鲜明导向,对落实到位、成效显著者予以表彰奖励,对光说不做、落实滞后者严肃问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干事氛围,督促干部奋发有为、撸起袖子加油干。(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武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