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电商平台生产的以“鲁迅”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包括贴有“迅哥带你去挣钱”字样的冰箱贴和“黄毛迅哥儿”的潮流手办等,严重歪曲了鲁迅的真实形象和精神内核,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鲁迅的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对此质疑,他公开批评:“一些电商出现油炸臭豆腐造型的鲁迅毛绒玩具,甚至还有染黄发、戴金项链、手持金榜题名卷轴的鲁迅手办,这简直是恶搞。”
当恶搞风气侵入文创领域,当代青年好像以一种异样的方式“发现”了鲁迅。短视频里,鲁迅的金句被剪辑成职场怼人宝典,《狂人日记》成了“发疯文学”代表作;电商平台上,“迅哥带你去挣钱”成了商家揽客的slogan,染上黄发、戴上大金项链的鲁迅变身“嘻哈迅”,“闰土刺猹”成了解压玩具。从民族魂到段子手,鲁迅正在沦为流量时代的梗素材,这种黑色幽默的背后,是严肃文化被“梗化”的残酷现实。
这场“变味”的梗文化狂欢正在以娱乐化的方式消解掉鲁迅的精神内核。就像某款“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卫衣,把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直接变成印花段子一样,100年前那个用笔做手术刀解剖国民思想的启蒙者,那个用文字做良药疗愈国民心病的思想者,现在成了商家眼里的“带货达人”。试想,若这位斗士看到自己变成“搞钱人设”,是会冷笑还是沉默?这样的鲁迅,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鲁迅吗?将深刻沉重的精神铁柱削成肤浅轻飘的娱乐牙签,让年轻人亲近经典的方式不该是这样。
守住鲁迅精神的“魂”,而不只是鲁迅形象的“壳”,这才是让当代青年“发现”鲁迅的正确方式。敦煌研究院把飞天壁画变成丝巾,故宫让雍正比剪刀手,这些创新之所以成功,都是因为守住了文化精神的“魂”,北京鲁迅博物馆也出品过一套“朝花夕拾”AR笔记本,扫描文字就能看见三维动画还原创作场景。反观某些“魔改鲁迅”的文创产品空有皮囊,其精神内核却不知所终,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要让跑偏的文创重回正轨,关键得给流量时代的创意加上思想秤砣。依托于经典文化的文创产品,其创新过程不该只是场变装游戏,而应是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一环。在进行文创产品创作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本位,从文化原身出发,提取适合进行二次创作的创意素材,再结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共鸣点,让文创产品既接得住热搜流量,又扛得起历史重量,这才是使经典永流传的真正密码。
说到底,我们不是反对文创玩花样,而是拒绝把文化巨人矮化成流量小丑,文创产品可以有趣,但不能恶搞,精神遗产可以活化,但不能异化。因为,当年轻人把“黄毛迅哥”买回家时,他们记住的可能只是染发颜色,而不是那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当所有的深刻都被解构成段子时,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人鲁迅正在悄然离开。(郑州大学 朱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