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企业长青之道:流量狂欢之下尤需筑牢根基

2025年04月09日16:12

来源:大河网

当品牌在流量浪潮中争抢曝光时,往往陷入“重营销、轻根基”的误区。近年来,部分企业过度依赖签约顶流、明星带货、数据造势,却忽视了底层能力的提升。然而,正是那些看似缓慢的“笨功夫”在市场波动中构筑起真正的竞争壁垒。当直播间的人潮散去,消费者最终选择的,仍是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与服务。

品牌代言本是市场经济的正常产物,但在算法主导的流量时代,代言却逐渐异化为“数据游戏”。20世纪90年代,健力宝以60万元签下奥运冠军李宁,开创中国体育营销先河,通过与品牌理念相符的合作实现了价值共振。而如今品牌方痴迷于顶流明星的曝光度与热度,在签约流量艺人后虽有可能实现短期的销售额增长,但很快面临复购率暴跌以及代言人商业价值难以估量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等问题。当企业将资源过度倾斜至营销端,本质是用短期战术掩盖长期战略的迷茫。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认为,品牌光搞流量是搞不长的,只会越搞越疲倦,“既要触达,更要‘触动’消费者”。品牌绝不能仅仅依赖流量来吸引消费者,还需要通过产品自身扎实的价值基础来触动消费者的内心。

商业史上真正实现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以产品创新、质量提升作为立身之本。托马斯·彼得斯曾言,“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全球安防巨头海康威视,2023年研发投入为114亿元,占营收的12.75%,以其领先的监控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在安防行业保持竞争力;蜜雪冰城在明星营销热潮中加码供应链建设,截至2023年底其已拥有26个仓储中心和专属的物流网络,支撑着全球超过3.6万家门店的食材供应。这些案例印证了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隐形冠军:谁是全球最优秀的公司》一书中的论断:“隐形冠军”企业成功的秘诀在于其专注和深入的战略,以及持续的国际化和创新。

否定代言价值无异于因噎废食,但必须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华为的实践颇具启示:其在过去五年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7900亿元,以6600件专利登顶2024年全球专利申报排名榜首,但同样在体育、文化等领域精准布局代言,塑造自身品牌形象 。这种“哑铃型”结构——重研发、强产品、巧营销,恰是德国“工业4.0”战略倡导的“软硬实力平衡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雷军同样深谙此道:2020 - 2024年,小米在保持研发费用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27%的同时,以“接地气”的营销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从“Are you OK?”的鬼畜视频到工厂直播的“拧螺丝”梗,雷军将品牌人格化,让营销成为产品价值的放大器而非替代品。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经济数据来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49084亿元,在产业结构方面显示出高端化智能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同时,消费层面的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逐步从传统增长模式向依靠创新驱动、消费升级的方向转变。企业也应顺应这一趋势,把资源更多地投入研发创新、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上,毕竟,商业的本质从不是流量的狂欢,而是价值的沉淀。

站在新消费时代的十字路口,企业需要重拾“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工匠精神。在流量与实力的博弈中,一切速成主义都将被时间证伪,唯有将工匠精神铸入创新基因,方能在时代更迭中成就“慢即是快”的商业哲学。(山东大学 孙政南)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