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人类该如何在智能与安全的天平上寻找平衡

2025年04月09日16:47

来源:大河网

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的某个弯道旁,一块电子警示牌在隧道入口处明灭闪烁,滚动播放的“慎用智能辅助驾驶”红色字符亮眼醒目,与百米外新换的波形护栏形成刺目映照。这行红字背后,是小米SU7事故中三位年轻生命的消逝,是清明假期里多地高速警示语从“请勿依赖”到“勿用”的步步升级,更是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在技术狂飙突进中必须直面的灵魂拷问。当方向盘逐渐让渡给算法,我们是否正在用生命为认知偏差买单?人类该如何在智能与安全的天平上找到平衡?

根据国家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TDI)数据,涉事车辆在开启NOA(导航辅助驾驶)状态下,面对突然出现的施工区域,系统在最后2.7秒才发出警报,而人类神经传导需要0.3秒,肌肉反应延迟0.5秒,留给驾驶员的实际反应时间不足0.8秒,这意味着理论上的“黄金接管时间”早已被物理规律吞噬。这组数据体现了技术承诺与现实能力的撕裂,所谓的智能驾驶无论其宣传包装多么牛逼,却存在现实安全隐患。车企引以为傲的“自动驾驶”“自动变道”“智能避障”“无人泊车”等功能,在复杂路况面前仍显稚嫩,并且正在制造危险的认知泡沫。

认知偏差的蝴蝶效应。在济南经十路自动驾驶公交示范线上,每天有12辆L4级中通客车穿梭往返。运营三年累计300万公里零事故的成绩单背后,是严格限定的专用车道、厘米级高精地图和全天候路侧感知设备。这种“温室培育”与高速公路的开放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验证了技术可能性,后者则暴露出落地困境。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2023年全国涉及智能辅助驾驶的交通事故中,78.6%发生在道路标线模糊或临时改道路段。当车企宣传“解放双手”时,鲜少提及系统对锥桶、水马等临时路障的识别率不足40%(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数据)。这种选择性信息披露,让消费者误将“辅助”当作“替代”,犹如给“蒙眼狂奔”系上虚幻的安全绳。

长三角某车企的购车合同里,藏着一段容易被忽略的加粗条款:“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驾驶员仍需全程监控路况。”这种法律文本与营销话术的割裂,折射出整个行业的责任困境。在慕尼黑汽车技术中心,购买具备L3功能车辆的车主必须通过8小时安全培训,包括17种系统失效场景的应急处置。反观国内,《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第12条仅要求“使用者知晓功能限制”,仍将教育义务推给用户自觉。这种制度设计的落差,暴露出安全共识构建的深层困境。破解困局需要构建三重防线:建立车企“功能命名负面清单”,禁止使用“自动”“无人”等误导性词汇;推行驾驶资格分级认证制度,仿照民航飞行员资质管理;更重要的是建立开放数据平台,让每起事故的传感器数据接受第三方“技术尸检”。毕竟,透明才是破除技术迷信的最佳解药。

回望人类出行史,从马镫发明到安全气囊普及,每个跨越都伴随着血与泪的教训。当技术承诺超出实际能力,必然要承受反噬之力。在安徽德上高速新立的警示牌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交通标识的进化,更是文明进程的自我修正。科技能延伸人类的能力边界,但永远替代不了对生命应有的敬畏。真正的智能出行,不在于让算法接管方向盘;面对智驾,每一位司机都应少一点“蒙眼狂奔”,多一点生命敬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恒)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