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对上表现”类似报道屡见不鲜,有的为政绩给数据猛注水,有的动不动搞“形象工程”,更有甚者对群众漠不关心,热衷于“出风头”,不是要“造福一方”而是为了“造势一时”,生怕自己没进入上级“可视范围”。
以上种种“只唯上、不唯实”的现象和做派,都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让惠民政策在层层作秀中大打折扣,长此以往浪费资源、败坏风气、滋生腐败。
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源在于一些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将获得上级“肯定满意”当作唯一追求,在执行上级政策要求时容易急功近利、盲动硬干,导致工作落地“走形变样”,又或是务虚不务实,长期沉浸在敷衍了事、浮于表面中,表态多、调门高,热衷于“打卡拍照”式表面功夫,曾经的表态、承诺却俨然“束之高阁”,忽视了长远的效益。其次考核“指挥棒”并没有“挥”到实处,一些地方盯着面上不重实质,只看干部的态度好坏,而不看他们是否尽心竭力办事,或者过于关注“评时”而忽视了“平时”,导致很多干部出现了无时无刻只为“迎合上级”的错误心态,甚至在此过程中大搞“文章”,实在令人深思和警惕。此外“对上表现”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顽固性,在实际过程中难以精准区分界定,针对此类行为监督乏力疲软,对问题线索的挖掘分析也时常“浅尝辄止”,导致其滋生蔓延。
“政绩”需“正己”,实干方能出实绩,以一种沉稳的姿态“向下扎根”,组织自然会看在眼里、厚爱一层。广大党员干部不妨在履职过程中,眼睛“向上看看”的同时也“向下看看”,克服浮躁情绪,摒弃私心杂念,跳出“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功”的陷阱,在吃透把准各项政策要义的前提下,多些“现场办公下基层”,推动资源、力量下沉一线,把功夫下在为民服务和推动发展上,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声”和“影”,决不让不良作风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逐级传导、层层蔓延。
在评价考核上也要有精准度,特别要做好干部日常了解识别工作,平时多关注一下工作落实得怎么样,避免在年底仅仅通过做资料就能够“争面子、拿名次”,要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的考核比重,多从“乡语口碑”中近距离了解干部,防止信息有误导致研判跑偏,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除此之外要健全谈心谈话长效运行机制,对发现存在苗头性、倾向性的隐蔽性问题,提早做好提醒纠错,真正让埋头苦干、务实笃行的干部充分施展才华,让贪图虚名、哗众取宠的干部无以表功。(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