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驾照式”监管能否遏制医保基金“跑冒滴漏”?

2025年04月10日13:39

来源:大河网

记者9日从青海省医疗保障局获悉,该省推出“驾照式”医保监管体系,通过记分管理、惩戒修复等创新机制,将医保基金监管责任细化到医药机构从业人员。将交通规则移植到医保监管领域,看似创意十足,但能否真正遏制医保基金“跑冒滴漏”,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医保基金是民众的“救命钱”,但其流失问题长期存在。虚假诊疗、过度开药、冒名报销等乱象屡禁不止,仅靠抽查、罚款等传统手段难以根治。青海的“驾照式”管理试图以精细化记分和动态惩戒破解难题,其初衷值得肯定。记分制让违规成本可视化,跨区域信息共享堵住了“打一枪换一地”的漏洞,而修复机制则避免了“一棍子打死”的僵化。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体现了监管思维的进步。  

然而,政策落地效果可能面临三重挑战。其一,记分标准能否精准量化?医疗行为具有复杂性,同一病症的合理诊疗方案本就存在差异,若记分规则过于机械,可能误伤合规操作。例如,医生为重症患者超常规用药是否算“过度医疗”?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有限,依赖经验性诊断是否会因“不规范”被扣分?其二,执行层面能否避免人情干扰?医保监管长期存在“熟人社会”阻力,记分若沦为“纸上谈兵”,反而会削弱公信力。其三,修复机制会否变相纵容违规?减免分值的通道若被钻空子,违规者可能将“学习培训”视为“罚酒三杯”,甚至形成“违规—学习—再违规”的恶性循环。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医保基金流失仅是表象,其背后是医疗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当前,公立医院收入严重依赖药品和检查,医生薪酬与业务量挂钩的机制未根本改变。当“创收”压力传导至一线,单靠惩罚医务人员恐难治本。正如交通违法不能只怪司机,道路设计、信号灯配置同样关键。若医疗服务的价值评价体系不改革,监管的“电子眼”装得再多,也可能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青海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需警惕“技术主义陷阱”——过度依赖工具创新而忽视系统治理。医保监管不应止于“扣分”,还需同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通过DRG付费模式让医院从“多开药”转向“精诊疗”,通过提高财政补助切断“以药养医”链条,通过阳光采购平台压缩药品流通灰色空间。唯有让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不必违规也能体面生存,“驾照分”才能真正成为警示灯,而非装饰品。  

医保基金监管是一场持久战,既需要“扣分”的雷霆手段,也需要“疏堵结合”的制度智慧。当每一个记分背后都能引发对医疗伦理、资源分配、制度设计的反思,我们才算是握紧了方向盘,而非仅仅踩下了刹车。(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