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大厅里,群众拿着办理单楼上楼下到处跑,一个推一个,兜兜转转始终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这种“责任皮球”在基层治理的赛场上反复滚动,看似每个部门都在按程序“传球”,实则让群众的诉求成了无人接盘的“界外球”。
“责任皮球”的根源在于三重断裂:价值断裂,部分干部将“不出事”奉为圭臬,宁做“击鼓传花”的巧官,不当“揭榜挂帅”的先锋;权责断裂,职能交叉与空白并存,看似密不透风的制度设计,实则在执行中漏洞百出;监督断裂,推诿成本近乎为零,“踢皮球”者无需直面铁板,问责链条在虚置的监督机制中彻底失效。更深层矛盾在于,科层制固有的“条块分割”遇上避责文化的侵蚀,让治理体系从协同网络退化为孤岛战场。
破解治理困局需以刚性制度重构责任体系。建立权责清单明确岗位“责任田”,实行首问负责与限时办结销号机制,将群众差评直接关联干部考核,彻底消除“击鼓传花”式卸责空间;同步构建智能督查与群众监督双轨并行的立体监管网络,运用技术手段全流程留痕追溯,对典型推诿案例实施穿透式问责,形成“不作为必追责”的政治震慑;着力突破部门数据壁垒,搭建跨系统智能协作平台,通过算法自动分派、跟踪、督办群众诉求,建立“问题识别-处置-反馈”数字化闭环;更需在基层治理末梢培育“事要解决”的行动自觉,推行即接即办的响应机制,变层层审批的行政惯性为靠前服务的治理动能,使整个治理链条形成“首端接诉、中端联动、末端问效”的协同运转体系,真正实现从解释式行政向解决型治理的深层转型。
只有当每个部门都成为责任链条上咬合的齿轮,当每次“传球”都朝着解决问题的球门推进,基层工作才能真正从“避责逻辑”回归“服务逻辑”。毕竟,基层干部脚下滚动的,从来不是皮球,而是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接住这份重量,才是治理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李泽/文 曾馨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