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提防“诈骗乌云”黯淡了“夕阳红”

2025年04月11日13:21

来源:大河网

近日,媒体曝光一起令人咋舌的保健品诈骗案。骗子用10多元的普通酒伪装成包治百病的“神酒”,诓骗3万多名老人,涉案金额超10亿元……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狠狠撕开了保健品市场黑幕,也敲响了老年人权益保护的警钟。

一瓶普通酒被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3万老人10亿养老金的惨痛代价,揭开了保健品市场信任危机的冰山一角。在这场精心编织的骗局中,骗子们构建的不仅是虚假的疗效神话,更是一套精准打击老年人心理防线的“信任工程”。

诈骗分子先用鸡蛋、米面等小利撬开老人的心理防线,建立起“实在人”的初始印象。在封闭的会销场景中,“专家”用伪科学话术重构认知,将普通酒的功效与糖尿病、心脏病等老年常见病建立虚假关联。“托儿”的现身说法则完成了从理性说服到情感共鸣的转换,当老人们看到“同龄人”讲述康复奇迹时,群体心理的共振效应让最后的心理防线轰然坍塌。这种从物质利诱到认知重塑再到情感捆绑的“三重攻势”,构成了精准的信任操控链条。

现行法规对“会销”这种“游牧式”营销缺乏有效约束,虚假宣传的违法成本与巨额收益严重失衡。当骗子在居民楼、农家乐等隐蔽场所流动作案时,监管部门往往陷入“打地鼠”式的被动执法。破解困局需要建立保健品功效分级制度,实施广告承诺与临床数据的强制比对,对会销场所实行备案制动态监管。更需建立跨部门的联合惩戒机制,让违法者在信贷、出行等领域处处受限。

根治保健品乱象还需要重构社会信任生态。子女的亲情陪伴是抵御骗局的第一道防线,通过代际数字反哺帮助老人建立科学养生观;社区应打造“银龄智库”,邀请退休医生、教师组建反诈宣讲团,用同龄人的专业权威消解伪专家的迷惑性;市场监管部门可联合平台企业开发保健品溯源系统,让老人扫码即可查验产品批号、功效认证……当社区活动中心充满书法班、合唱团的热闹身影时,老人自然不再需要从骗子那里寻找情感寄托。

这场保健品信任危机实质是老龄化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当我们用制度监管筑起“防火墙”,用社会关爱编织防护网,用科技赋能打造“守护盾”时,保健品市场终将回归“辅助健康”的本质定位。保护老人不仅关乎个体家庭幸福,更是丈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唯有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庭参与的立体防护体系,才能让“夕阳红”真正远离欺诈阴霾。(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