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卤鹅哥”因追随“甲亢哥”中国行而意外走红。从成都到长沙,“卤鹅哥”一路投喂卤鹅、烤乳猪、铜鼓花椒鸡等荣昌特产,不仅让这些地方美食声名远扬,还带动了线上销量大涨。重庆荣昌区委书记为其颁奖、让其坐 C 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民间力量在地方经济宣传中的独特作用,也为地方资源推广打开了新的思路。
视频截图
过去,地方特产的推广多依赖于官员代言或官方宣传。官员站台确实能带来权威性和公信力,但这种方式往往缺乏亲和力和传播力,难以真正打动网民。
而如今,像“卤鹅哥”的破圈,不仅是个人热情的表达,更是民间力量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生动案例。他将荣昌特产与流量热点紧密结合,通过幽默风趣的表达和真实自然的互动,让地方特产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关注。这种传播不仅降低了宣传成本,还充满人情味和故事性,更容易引发共鸣。从“蹭流量”到“带货王”,卤鹅哥的走红说明,民间力量并非传统宣传的附属,而是地方资源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桥梁。
民间代言的优势在于真实性和感染力。与官员站台的权威性不同,民间代言更注重情感共鸣和生活化的表达。“卤鹅哥”在追随“甲亢哥”的过程中,不仅展示了荣昌卤鹅的美味,还传递了荣昌人的热情好客和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草根传播”方式更容易打动人心,也更符合当下网民的审美和传播习惯。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信任传递,恰是互联网经济的核心资产。正如网友留言,“卤鹅哥的破圈,比区长在发布会上讲三分钟更管用。”
更深层的转变在于撬动关联产业势能。赠送给甲亢哥的“土味大礼包”中,卤鹅代表食品加工链,荣昌陶对应非遗文化产业链,夏布折扇则串联起纺织业与文旅产业。一次看似随机的互动,意外打通了地方经济的任督二脉。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事件发酵一周内,“荣昌陶”搜索量暴涨,夏布制品商家迎来新客流,就连当地花椒种植户也接到新订单。
这种链式反应,在于发挥 “民间代言+官员推介”的乘数效应。官员站台像推土机,能快速开辟阵地;而民间代言如同毛细血管,能把养分精准输送到产业末梢。重庆荣昌区迅速为卤鹅哥颁发“民间推介大使”称号,正是看到了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生态价值。
当然,民间代言并非没有挑战。如何筛选和培养像卤鹅哥这样的民间代言人?如何在流量经济中保持地方特产的品质和文化内涵?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民间代言为地方经济宣传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未来,各地应更加重视民间力量的挖掘和利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鼓励更多像卤鹅哥这样的民间达人参与到地方宣传中来;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确保民间代言规范性,避免野蛮生长。只有让民间力量与官方宣传形成良性互动,才能让流量红利转化为产业韧性。
说到底,数字经济时代的地方经济突围,需要的不是更多站在主席台上的那个代言人,而是无数个扎根市井、自带烟火气的“卤鹅哥”。他们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带火一只鹅、一把扇,更在于证明了:最动人的地方叙事,往往生长在官方与民间的交汇地带。(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