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大本也。”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墨香浸润华夏沃土,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从黄淮海平原的“吨粮田”到东北黑土地的“黄金玉米带”,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到西南山区的“特色产业园”,建设农业强国的冲锋号已然吹响——这是对“国之大者”的深刻践行,更是在希望田野上书写时代答卷的铿锵步伐。
以科技为笔,勾勒“智慧种田”新轮廓。科技是撬动农业现代化的“杠杆”,更是破解“土地之困”“效率之痛”的核心密码。河南周口的麦田里,北斗导航拖拉机昼夜耕作,播种误差不超过2厘米;浙江嘉兴的稻田中,无人船编队巡航,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达95%;甘肃敦煌的戈壁滩上,光伏农业大棚实现“棚上发电、棚下种植”,让荒漠变成“聚宝盆”。但也要看到,我国种业“卡脖子”问题仍待突破,高端农机装备进口依赖度超40%。破题之要,在于构建“实验室+示范田+产业链”的创新闭环:支持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种源“芯片”攻关,让“中国粮”装上“中国种”;推广“5G+农业”应用场景,让无人机施肥、机器人采摘成为田间“新标配”;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让大数据为农产品溯源、市场预警装上“智慧大脑”。
以人才为墨,渲染“新农荟萃”新画卷。人才是农业强国的“活水源头”,更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当“90后”女博士陈雨荷带着团队扎根江苏兴化,让小龙虾养殖用上智能温控系统;当返乡创业青年李浩然在四川蒲江搭建直播基地,让猕猴桃“触网”走向全国;当“田秀才”王桂凤在山东寿光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带动周边农户亩产提升30%,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正成为田野上的“弄潮儿”。然而,农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依然突出。破局之策,在于打造“引才磁场、育才摇篮、用才舞台”:出台“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计划”,给予返乡人才创业补贴、住房保障等“政策大礼包”;依托职业院校开设“新型职业农民”专班,让“土专家”接受系统化培训;建立“乡村振兴人才银行”,盘活退休农技人员、返乡企业家等“银发资源”,让人才“引得进、长得大、干得好”。
以产业为纸,铺展“三产融合”新图景。产业是农业强国的“筋骨支撑”,更是农民增收的“源头活水”。山东胶州的“一棵大葱”,从田间种植到深加工成葱油、葱酱,再到开发“大葱文旅节”,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云南普洱的“一片茶叶”,通过“古树茶+康养+研学”模式,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湖北潜江的“一只小龙虾”,构建起“养殖—加工—电商—文旅”产业集群,带动100万人就业增收。但部分地区仍存在“有产品无品牌、有规模无效益”的短板。破局之法,在于做优“特色牌”、做强“产业链”:立足地域优势培育“一县一业”,让东北大豆、新疆长绒棉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推动农产品加工升级,建设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等设施,让“初级产品”变“终端商品”;拥抱数字经济风口,发展“直播电商+认养农业+乡村旅游”,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真正让农民腰包“鼓起来”、生活“甜起来”。
以生态为砚,晕染“绿色发展”新底色。生态是农业强国的“亮丽底色”,更是永续发展的“根本遵循”。江西婺源的梯田生态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现“保生态”与“富百姓”双赢;江苏兴化的“水浒摇篮”退渔还湿,让白鹭翩跹与蟹肥稻香交相辉映;四川成都平原的“天府粮仓”试点“秸秆生物反应堆”,让“农业废弃物”变身“有机肥料”。但农业面源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仍需破题。关键在于构建“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让化肥农药用量持续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建设“生态农场”“有机基地”,打造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让“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成为新时尚;探索“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真金白银的“经济价值”。(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江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