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谣言止于智者,清朗始于指尖

2025年04月12日10:15

来源:大河网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网络谣言亦暗流涌动,其往往裹挟着虚假与偏激,侵蚀着社会信任之根基。从“抢盐防辐射”的群体恐慌,到“女司机逆行致车祸”的舆论暴力,再到“某地核泄漏”的恶意捏造,谣言一次次撕裂社会共识,挑战公序良俗。面对这场无声的“信息战”,唯有每个“你我”以理性为盾、以法律为剑,方能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本真。

1740394145025526.jpg辟谣!网传“南阳部分县域小麦病毒大爆发”为谣言

  谣言之“害”如流毒之于社会,绝不可掉以轻心。以河南为例,仅3月就公布了7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当事人为博眼球、吸流量,故意捏造虚假消息,非法牟利。如网传“南阳淅川发生4.3级地震”可能引发区域性恐慌;网传“小麦、大蒜被打农药致死”可能动摇农业卫生体系的信任基础。更严重的是,谣言常与网络暴力交织,如“郑州与涵洞碰撞公交车司机为无证驾驶”,这种不实言论极易导致对方遭受谩骂殴打等冷热暴力。这些案例警示我们,谣言的破坏力远超想象,它不仅是信息的污染,更是社会信任的毒药。

  抵御谣言,需练就“火眼金睛”。谣言一般具有“三无特征”:无可靠来源、无逻辑支撑、无确凿证据。如曾引发抢购风潮的“碘盐防辐射”谣言,既无权威机构背书,又违背科学常识,仅凭情绪煽动便掀起轩然大波。此外,善用官方渠道验证是关键。河南“平安中原”等政务平台常设辟谣专栏,通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挤压谣言空间。网民应养成“先查证、再转发”的习惯,如遇疑似谣言,可通过“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渠道一键求证。

微信图片_20250412103952.png“大河求真”专栏

  抵制谣言不仅是道德自律,更是法律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禁止诽谤侵害名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编造传播虚假险情、疫情等行为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2月,某网络平台用户发布视频称“南阳方城、邓州、唐河小麦病毒大爆发”,引发关注。经联合查证,此前南阳市域小麦整体生长良好,确认网传信息为谣言,警方依法对造谣者作出行政处罚,生动诠释了“网络非法外之地”。根治谣言需多方合力。大河网推出的“大河求真”专栏,联合专家解读热点事件,成为区域辟谣标杆,值得推广借鉴。此外,政府需及时“辟谣止讹”,媒体应坚守底线,平台需完善审核,作为网民,不信谣不传谣是我们基本的责任。

  “豫”起攻“谣”,中原无处不清朗。网络空间的清朗,始于每个你我的“指尖”守护。当我们拒绝做谣言的“二传手”,当权威声音跑赢虚假信息,当法律利剑高悬于造谣者头顶,谣言自会失去滋生的土壤。让我们以理性为舟、以责任为桨,让网络谣言止于你我,共筑清朗网络空间,让真相的阳光穿透迷雾,照亮数字时代的文明之路。(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张恒)

微信图片_20250412111027.jpg

责编:赵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