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通报的典型案例中,河北、江苏、河南等地对违规办学行为亮出“红牌”:取消评优资格、撤销荣誉称号、免职学校负责人。这种“点名道姓”的曝光和“处罚到人”的问责,犹如一剂猛药,直击教育顽疾。长期以来,违规补课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处罚不痛不痒,往往停留在“通报批评”“责令整改”等隔靴搔痒的层面。而今,教育部的雷霆手段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教育治理不是请客吃饭,补课禁令必须“动真格”。
教育异化为“刷题竞赛”的根源在于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当升学率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学校自然会陷入“囚徒困境”——明知违规补课有害,却担心“别人补我不补”会吃亏。这种集体非理性催生了“剧场效应”:前排观众站起来,后排不得不站得更高。有中学负责人坦言,都知道提前开学不对,但看到周边学校都在偷偷补课,我们只能跟着干。此次教育部直接免职三名校长,正是要打破这种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重塑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处罚到人”的治理逻辑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以往对学校的整体处罚往往由全体师生共同承担,真正的决策者却逍遥法外。有学校教师反映,过去取消荣誉称号,我们普通教师跟着倒霉,校长换个学校照样当领导。这次河南直接免职责任人的做法,实现了权责对等的管理伦理。教育治理需要明确“第一责任人”,让“关键少数”真正感受到“乌纱帽”的重量。这种精准问责才能形成足够威慑,避免破窗效应蔓延。
建立长效机制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应升级技术监管手段,借鉴“双减”监测平台经验,建立覆盖所有中小学的电子课表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教学行为。要完善家长监督机制,设立24小时举报专线,对查实的举报人给予适当奖励。更重要的是引入第三方评估,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组成督导团,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飞行检查。可试点“教育征信系统”,将违规办学记录纳入校长个人档案,直接影响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
根治违规办学更需要教育供给侧的深层变革。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催生了畸形的补课刚需。一方面要加快推动“县中崛起”计划,通过集团化办学辐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将课后服务质量纳入绩效考核。
教育是国之大计,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当部分学校还在搞“阴阳课表”应付检查时,教育部的“辣味执法”犹如一记警钟。但运动式治理只能治标,真正需要的是构建尊重教育规律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看,只有淡化唯分数论,推动教育评价多元化,才能让学校回归育人本质。当我们不再把学生当作刷题机器,违规补课才会失去生存土壤。这既需要监管的雷霆手段,更需要改革的春风化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