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双管齐下”铲除谣言滋生土壤

2025年04月14日19:35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对2025年3月网络谣言进行了梳理分析。网上数据监测和网民举报显示,当月网络谣言主要集中在炮制社会热点、伪造政策信息、夸大灾害灾情等方面。部分自媒体滥用AI技术制造谣言,严重误导公众认知,扰乱社会秩序。各级网信和公安等部门通过“权威辟谣+依法惩处”双管齐下,快速辟谣止谣,维护清朗网络环境。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网络谣言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对2025年3月网络谣言的梳理分析显示,炮制社会热点、伪造政策信息、夸大灾情灾害等谣言层出不穷,部分自媒体甚至滥用AI技术制造谣言,严重误导公众认知,扰乱社会秩序。面对这些乱象,各级网信和公安部门通过权威辟谣加依法惩处双管齐下,快速辟谣止谣,为维护清朗网络环境而努力。

依法规制网络谣言刻不容缓。炮制社会热点的谣言,常被别有用心者用来吸引眼球、收割流量。比如“90 后省级机关干部相亲,年收入35万至40万元” 一文,竟是某公司为婚恋平台引流编造的虚假内容,虚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严重误导网络舆论。还有“80后死亡率突破5.2%,相当于每20个80 后中就有1人已经去世” 这样危言耸听的谣言,蓄意制造焦虑,煽动负面情绪,一些自媒体还借机推销保健品,危害极大。

网络谣言误导公众,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借此从中牟利。伪造政策信息的谣言则往往与行骗牟利挂钩。像“海关将对进口煤炭实施延迟检查”,编造“4 月 1 日起通关时间延长”等不实内容,引发业界担忧。“中国应急救援管理中心发布培训发证” 信息,冒用应急管理部门名义,诱导公众参与虚假培训以骗取钱财,损害群众利益,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

AI技术被滥用,假视频招摇过市。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也被部分不法分子滥用,成为扰乱信息生态的工具。“上海退休教授阳台核发电”,看似图文并茂,实则是造谣者利用AI大模型生成虚假图片和视频,配以煽动性文字来骗取流量。“有顶流明星在澳门输了10 亿”“广东多地出现冰雹天气,冰雹比鸡蛋还大”“暴雨过后,河南许昌满目疮痍”等不实信息,均为AI 制作的虚假图片,严重破坏网络秩序,增添公众焦虑。

网络谣言透支社会信任,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扰乱社会秩序,侵蚀着互联网生态的健康根基。面对这些谣言,各级网信和公安等部门协同联动,“权威辟谣 + 依法惩处”双管齐下,成效显著。对于炮制的热点谣言,相关部门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还原事实真相,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避免被误导;对于伪造政策信息的谣言,迅速核实并公开辟谣,使不法分子的诈骗企图难以得逞;针对滥用AI技术制造的谣言,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和拦截,另一方面加强对AI 技术应用的监管。

重拳出击,依法严惩造谣传谣者,形成有力警示震慑效应。“90后省级机关干部相亲”和“有顶流明星在澳门输了10 亿”的造谣者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造谣 “广东多地出现冰雹天气”和“80 后死亡率突破 5.2%” 的网民也受到行政处罚和批评教育。此外,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建立AI生成内容强制标识制度,为网络谣言治理提供重要制度保障,从源头上减少AI生成谣言的传播。

“双管齐下”铲除谣言滋生土壤。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行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进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广大网民的参与。广大网民应增强辨别能力,不盲目跟风,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遇到存疑信息及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只有政府、平台、网民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人们获取真实信息、交流思想的健康平台,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使网络环境更加清朗。(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焱)

责编:赵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