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一碗中国粮 “盛”满中国梦

2025年04月14日19:35

来源:大河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站在历史新方位,当从“种子破壁、科技赋能、耕地固本、人才筑基”四维发力,让“中国碗”盛满“中国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粮仓盛景,在新时代定能焕发新韵。

藏种于技,护佑“嘉禾”之本。“诞降嘉种,维秬维秠。”《诗经》对良种的千年渴盼,当下已从基因测序仪中照进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种子是粮食安全的芯片”。海南崖州湾种子实验室里,4000份水稻种质资源正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其中“耐盐碱稻WDR73”品种已使渤海湾盐碱地亩产突破600公斤,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种业攻坚的缩影。从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的54个粟品种,到如今全球最大种质资源库保存的52万份资源,牢牢攥紧中国种子,就是更好地守护中国粮食安全的“密钥”。

智耕沃野,激活“耒耜”之变。古语有云,“器利而农事不劳”。元朝《王祯农书》的农耕智慧已然在北斗导航插秧机上焕发新机。江苏盐城大丰农场,无人收割机群通过5G信号协同作业,3天收完10万亩小麦,损耗率降至1.2%。应该来讲,农业现代化关键一环当属科技进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山东寿光,第七代智能温室用“植物工厂”技术,让番茄年产量达传统大棚的6倍。当前随着植保机器人的大量投入、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一体应用,科技正重构“晨兴理荒秽”的农耕图景。科技的聚合赋能,正大大改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厚植膏壤,筑牢“社稷”之基。《增广贤文》道:“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耕地是孕育丰裕粮食的最基础、最直接、最根本要素,守护好18亿亩耕地红线至关重要。黑龙江克山通过秸秆深翻还田等技术,使得曾经“破皮黄”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十年提升6.8%。全国耕地“体检”显示,10.58亿亩高标准农田贡献了75%以上的粮食产能。诚然,土地红线亦是文明生命线。湖北监利的虾稻共作模式,使亩均产值超万元。土地流转率达65%,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又蹚出一条宽阔的致富新路。新时代又赋予了“藏粮于地”战略的新内涵——每寸耕地都应成为丰收的沃土。

聚才兴农,赓续“农稷”之脉。“劝君莫辞常耕耘,东风染尽三千顷。”古人对农耕的呼唤,在新时代处处化为人才强农的实践。然而,据统计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仅6.5万人,每万名农业从业人员中科研人员不足美国的五分之一。要强农兴农,人才是第一位的,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泥土里扎根、茁壮成长成为当务之急。要让科技小院遍地开花。中国农大教授李小云带领“小云助贫中心”培育出68名本土技术员;在陕西杨凌,职业农民培训学院年输出5000名“持证新农人”。从《齐民要术》记载的“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到北斗导航下的无人农场——河南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担当,在1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续写“中国粮”的传奇。如今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头雁”工程,人才活水正不断润泽希望的华夏沃野。

当下,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将粮食安全写入强国梦的基因,“五谷蕃熟,穰穰满家”的新时代《耕织图》必将徐徐展开,农业强国必将未来可期。(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徐勇)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