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断深化,基层干部身上的“无用重担”明显减轻,有了多时间和精力用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然而,少数地方却简单地做“加减法”,把“放手”异化为“放任”,导致政策执行中的“松绑”演变为责任链的“断裂”,让基层干部面临新的困境。
实际工作中,有的部门政策指导“空心化”,认为“少管”就是减负,甚至演变为“不发文、不开会”,但对于基层如何理解政策、有效承接、高效执行上采取回避态度,让基层“无从下手”。有的部门资源支持“不配套”,面对基层的请示只回复一句“看着办”,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却没有提供足够帮扶,不注重综合统筹,只想着置身事外。有的部门监督考核“一刀切”,只注重减少条目却没有对考核指标建立科学评估体系,还把监督检查理解为加重负担,以至于把实地检查转变为“以表为准”,反而不利于激发工作合力。
减负不是放手不管,而是赋能支持,上级部门既要拆“锁链”,更要固“梯子”。要主动干好“分内之事”,以管好职能范围“一亩三分地”推动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在政策执行的全过程发挥上级部门的指导作用,多从基层实际着想,既下任务也说方法,既要汇报也听诉求,帮助解决问题,要多为基层“撑腰鼓劲”。(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马鑫纯/文 李一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