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但现实中,一些干部把基层历练异化为“晋升跳板”,看似深入田间地头,实则心系职位职级,抱着“候鸟心态”掐点混经历,将基层当作镀金履历的“快捷通道”。
“跳板”干部呈现三大病灶。“打卡式”下沉,驻村挂职期间当“候鸟干部”,工作轨迹在基层与机关间往返“折返跑”,只在检查考核时突击驻村,把“基层服务期”当作提拔倒计时;“传声筒”履职,在村部当“二道贩子”,将上级文件原封不动转发给村干部,遇到矛盾就推诿“要请示领导”,把村委会议室变成政策传达室;“甩手掌柜”做派,身入基层却心在云端,驻村三年连村民家庭情况都没摸清,却对撰写汇报材料、打造迎检样板轻车熟路,把基层岗位当成公文写作的“练功房”。
这些病症暴露出部分干部对基层历练的认知偏差。有的把基层当“镀金工坊”,追求“两年基层经历=提拔入场券”的等价交换;有的视群众为“调研标本”,收集故事只为充实汇报材料;更有的把艰苦环境当“苦难叙事”,将个人成长与群众福祉割裂。殊不知,缺失了泥土味的历练,就像无根之萍,看似光鲜实则虚浮。
基层是滋养干部的沃土,不是粉饰履历的妆台。解开“跳板思维”的束缚,需从三方面培土固根。要沉下“竹篮子打水”的耐心,摒弃“刷存在感”的浮躁,把双脚扎进泥土,把责任扛在肩头。要培塑“老农识天气”的敏锐,拒绝“打卡式”调研,培育“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作风,真正读懂屋檐下的愁容、田地间的叹息。要修炼“春种秋收”的恒心,警惕“速成思维”,把自己种成土地里的一株苗,与群众汗洒在一起、事干在一起、情融在一起。(曾馨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