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删除键不应是公众人物逃避言论责任的退路

2025年04月15日22:24

来源:大河网

近日,互联网博主 @老师好我叫何同学 所发的自己处理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的经历引发争议。12日他已将涉及该言论的微博删除。14日据媒体报道,其账号一夜掉粉过万。

近些年来,从发帖到引发舆论后删除的网红、明星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人还在“发帖-删除”中完成了一次次闭环。从博主羊毛月删除“万柳书院视频”到删除“00后失业视频”;从何同学涉嫌抄袭开源项目后,修改原视频文案到删除本次的“网约车好评”言论……年轻人找工作难、网约车司机报酬不理想、抵制抄袭都是当今社会环境的大背景。这些言论明显不符合公众的主流期望。既然明显不符合主流期望,却又被发了出来,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删帖、删视频的做法是否为公众人物不对自身言行加以约束的做法进行了兜底,助推了他们不审阅自身言论,是否成了公众人物因言辞不当而引发舆论后理所应当的退路?

公众人物频繁删帖、删视频的行为,本质上是其对言论责任缺乏深刻反思的逃避心态。作为“话语权红利”的既得者,他们本应承担守护公共价值的责任,却通过“一键删除”将这一优势异化为低成本试错工具——既降低了发布前的审慎思考成本,又削减了言论发酵后的危机处理成本。若“发表—删除”的循环模式不加改善,或许是对任由舆论氛围发展的纵容。当轻率言论总能以删除键兜底时,公众人物难免放松对自身言行的约束,甚至将争议视为流量密码。这种对责任的逃避不仅消耗其公信力,辜负了公众给予的社会影响力,更会加剧舆论场的对立与撕裂。更重要的是,尽管网络冲突看似止步于虚拟空间,但其投射出的群体隔阂、信任危机,终将在现实中留下难以弥合的裂痕。

真正的矛盾不在于“是否允许删帖”,而在于“为何需要删帖”。我们需要明白,删帖、删视频这些举动无论是作为对自身不当言论的修正还是一种公关手段都无可厚非。人无圣贤,我们并不能苛求所有网红乃至演员、歌手所有的言论都不出一丝一毫差错,我们在言论不越界的情况下,我们公众也应该给予其修正言论的机会。但是我们得明确删帖、删视频的前提是建立在公众人物在发布言论前已对言论作出了考量,但百密偶尔有一疏,言论还是出现了差池。在这种情况下按下删除键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问题在于,部分言论从诞生之初便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而公众人物若在发布前便对言论的社会影响进行充分考量,这些争议本可避免。

当不当言行引发舆论后,再好的态度和措施恐怕都只能是缓解和改善。虽然删除某种意义上是态度的一种弱表达,其实表示了当事人已知晓自身舆论的不恰当性。另一方面删帖某种意义上也是涉事当事人态度的一种“弱表达”,表明当事人已知晓自身舆论的不恰当性。但在信息透明的互联网时代,公众人物的删帖、删视频乃至道歉都可能被存档、放大。事实上,如今“一键删除”乃至道歉的举动本身已构成二次传播的导火索,甚至会带来问题的失焦,再次加剧舆论的发酵。本次“网约车好评”微博被删除后,焦点有转向其面对国外人士态度的趋势。李佳琦“眉笔”事件,“空空日记”网爆素人事件,即使公开道歉,不少人依旧不买账。所以删帖、删视频乃至引发舆论后的道歉都难以平息舆论。

所以比起事后补救删除、道歉,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公众人物事前审判好自己的言论。与其在舆论发酵后删除言论,不如先提前审视好自己言论的价值导向。毕竟,经得起推敲的观点从不需要删除键与道歉的维护,真正有生命力的意见领袖也无须畏惧观点的碰撞与修正。(黑龙江大学 罗超琳)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