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在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的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由苏炳添、刘洪熙、丘智贤和严海滨组成的广东队最终以39秒25的成绩夺冠。而就在夺冠前一天,苏炳添刚刚在自己的百米征程中“弃赛”。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夺冠还是弃赛,网友们都表示了对苏炳添的理解与支持。夺冠获赞不难理解,但为何弃赛也被赋予意义?这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折射出了社会对体育精神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进步。
相较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刘翔因伤退赛却引发“万人追讨”,如今公众对于体育运动规律的认知明显更加深刻,更能理解运动员状态变化。曾被视为“临阵脱逃”的退赛行为也被解读为“以退为进”的智慧。国乒女将陈幸同因密集赛程而缺席WTT太原站的决定就被视为良策,曾深陷舆论旋涡的刘翔也在数年后等到了迟来的道歉……公众正以更加理性且宽容的态度看待运动员的选择:不仅仅致敬拼搏精神,更关注人性与科学。
当理性思考代替感性情绪,认知深入扫清知识盲区,公众对于体育规律的理解深入自然促进了评价体系的更新迭代。从刘翔舆论反转到苏炳添退赛获赞,社会对体育的思考早已突破“参赛与否”的浅层争论,而上升到了探讨竞技体育真正内涵的层面:体育到底是冰冷无情的“数字游戏”还是健全身心的“以人为本”。这样由浅入深的理性思考消解了以往“金牌至上”的错误思想,成功实现了公众关切向“人文关怀”的正确转向。观众既能为苏炳添跑出9.83秒的辉煌时刻激动落泪,也能在他获得10.49秒成绩时理解他英雄迟暮的无奈。事实证明:“用生命证清白”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人文情怀的呼唤是体育舆论的未来方向。
当公众对竞技体育的期待从金牌执念转为更具包容性的人文关怀、当“运动员的未来发展比某一场比赛的胜负重要”的观点成为共识,这样宝贵的舆论降压无疑能为运动员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也正是在这种人性化的舆论环境下,我们的运动员们拥有了更多试错的机会、获得了更多面对失败的勇气。观众与运动员互相理解的效果也显著体现在近些年我国取得的体育成果上。弱势项目屡获突破、强势项目独孤求败、大众体育蓬勃发展、奥运金牌榜登顶……可以自豪地讲,我国的体育事业正在走出非黑即白的传统思维、在探索尊重个体选择与弘扬竞技精神的平衡中踏出了坚实一步。
在有关苏炳添退赛报道的评论区中,有网友写道:“我们不再需要悲情英雄,而是期待每一个全力以赴的运动员都能被温柔对待。”苏炳添能被如此温柔地对待,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幸运,更是整个中国体育的幸运。如今这个时代,体育不再是“数字崇拜”的代名词,而实现了对运动员身心健康、体育规律、人性温度的多维度关切,而这正紧扣住了体育以人为本的真谛。在未来,我们希望这种温柔能够成为中国体育的特色,让我们的运动员获得更多幸福感与满足感。在公众的理解与信任中,为国家、为人民拼下更多荣誉。(黑龙江大学 乔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