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材料堆砌取代田间脚印,工整排比爬满考核表,基层正在兴起“文字造景”潮。部分干部将写作异化为晋升独木桥,深谙“材料出政绩”之道,他们熟稔于编织工整的排比句,却对辖区百姓的姓名模样茫然不知;能精准计算网评点击量,却算不清村头孤寡老人的药费账单,在键盘敲击声中,“基层”二字被拆解成只剩“基”字头的材料和“层”出不穷的报表。这种以文字替代脚步、用数据置换民心的畸形生态,正在消解基层工作的根基。
这场“材料锦标赛”的病根,深扎在扭曲的考核土壤里。上级部门“隔着屏幕查政绩”的督查方式,让“会干不如会编”的潜规则野蛮生长。当民生账本异化为文字台账,当群众口碑简化为网评分数,这种本末倒置的晋升逻辑,使得真正俯身劳作的干部在数字考核的指挥棒下黯然失色,而那些擅长文字包装的材料能手却在晋升通道上健步如飞。这出“纸上谈兵”的新编大戏里,真正被消音的,是人民群众田间地头的叹息声。
破解材料出政绩的怪圈,需将考核标尺从虚拟空间拉回现实大地,用“泥鞋指数”替代“简报厚度”。让“沾着露珠”的田野调查抵得过十篇官样文章,让解决半山腰的饮水难题胜过百条爆款推送,键盘政治家才会重新变回草帽办事员。须知最动人的锦绣文章,永远是用绣花功夫在民生画卷上织就的针脚。与其在材料迷宫里修炼凌波微步,不如回到阡陌巷道间重拾草鞋精神。毕竟,基层干部要建的,不是文档里的空中楼阁,而是群众心头的广厦万间。(李泽 曾馨瑶/文 曾馨瑶 荷花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