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郑州黄河湿地巩义段的芦苇荡中,一只体长约18厘米的震旦鸦雀闯入镜头。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震旦鸦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物种,其生存高度依赖芦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而被称为“芦苇中的啄木鸟”。这一发现不仅是郑州黄河湿地鸟类名录的更新,更是河南生态治理成效的具象化表达。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退耕还湿、植被修复、滩涂整治等系统性工程,生态成效显著。例如在郑州黄河段,完成绿化面积4.92万亩,国家储备造林4.6万亩,为众多野生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生长环境。在生态环境改善的背景下,河南湿地成为众多鸟类的理想家园。以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其野生鸟类从保护区设立之初的169种增加到如今的29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13种。而震旦鸦雀的现身恰似一枚生态勋章,折射出黄河流域从“被动修复”向“主动治理”的蜕变。
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下,河南的成功经验在于将“韧性管理”理念融入生态治理。
首先,河南摒弃传统“头痛医头”的修复模式,围绕震旦鸦雀栖息需求构建“湿地生命共同体”。针对黄河湿地不同区域生态特征,实施“低滩自然恢复、中滩生态重构、高滩修复利用”的分区治理。低滩保留自然冲淤形成的浅水区,吸引涉禽觅食;中滩混交芦苇、香蒲等本土植物,形成多层次湿地植被,既满足震旦鸦雀栖息需求,又增强生物多样性抗风险能力。
其次,河南创新“法治刚性约束+科技柔性支撑”的治理范式。2025年4月1日,《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办法》正式施行,促进全面提高依法治黄水平。2024年,郑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把庭审开到黄河岸边,受理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各类案件555件,审结531件,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同时,及时建立“动态监测—反馈”机制,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水文变化、识别违规开发行为,AI模型预测候鸟迁徙路径,实时调整生态补水方案。
最后,河南以“生态IP”为纽带,形成多元共治动力。通过观鸟培训、生态摄影大赛等活动引导游客走进生态环保科学;郑州市创新疣鼻天鹅及栖息地保护工作形式,形成了“政府+协会+志愿者+专家团队”的联合保护机制,2024年全市参与保护工作的志愿者已经达到1500多人,全市疣鼻天鹅已经突破100只;与此同时,通过“豫你有约短视频大赛”和“黄河生态直播间”构建传播矩阵,以“专业科普+草根叙事”推动湿地保护从政府议程升维为社会共情,最终形成“公众参与—价值转化—文化认同”的闭环。
一只震旦鸦雀的“定居”,映照出河南生态治理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未来,唯有将政府主导的“刚性修复”与科技助力、公众参与的“柔性共治”相结合,构建更具韧性的生态治理网络,才能让黄河湿地不仅成为震旦鸦雀的栖息地,更成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鲜活样本。(山东大学 孙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