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树景,层次分明;亭榭瓦砾,井然有序;迎亲队伍,栩栩如生;喧闹集市,活灵活现……历时8年零1个月,约180万个针脚,盐城市大丰区市民冯亚琴绣的长22米、宽0.7米的“鸿篇巨制”《清明上河图》,日前完工。
当媒体竞相报道这个“励志故事”时,我们是否意识到:在这个崇尚速成的时代,这位52岁农村妇女用八年光阴完成的不仅是一幅十字绣,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价值的孤独叩问?
冯亚琴的绣架前,摆放着一面我们这个时代的照妖镜。当短视频把我们的注意力切割成15秒的碎片,当“三天学会”“一月速成”的广告充斥视野,这位与病魔抗争的女子却选择用最笨拙的方式——一针一线来丈量时间。278页画稿、四十多种丝线、180万次穿针引线,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被流量时代遗忘的真理:真正的创造从来都需要时间的淬炼。冯亚琴的孤独坚守,恰似对这个浮躁时代的温柔反抗。
但更值得玩味的是我们这些围观者的心态。我们为这样的故事感动落泪,在社交媒体上不吝赞美之词,却很少有人真正思考:为什么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价值,需要通过这种近乎自虐的壮举才能被看见?在我们的价值评判体系里,似乎只有极端化的“励志故事”才配获得关注。这种扭曲的审美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社会对平凡生活的傲慢与偏见。
当冯亚琴表示愿意转让这幅心血之作时,这个看似圆满的故事突然显露出它残酷的底色。我们热衷于消费这样的感人故事,却很少愿意为漫长的手工时间支付合理对价。《清明上河图》真迹被视为无价之宝,而它的十字绣复制品在市场上能获得多少实质性的认可?这种割裂提醒我们:当代社会对传统手工艺的所谓“尊重”,往往只是停留在情感消费的层面。
冯亚琴的绣针挑开的是丝线,更是包裹在这个时代表面的华丽外衣。180万针的孤独修行,照见的是我们集体性的精神困境: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反而失去了对时间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多元理解。当我们围观这位“当代绣娘”时,或许更该自问:除了廉价的感动,我们还能为这些沉默的坚守者做些什么?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还保留着为一件值得的事投入漫长光阴的勇气?(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