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技术加速渗透政务服务领域,“AI公务员”上岗,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务服务效率、节约资源,也能进一步推动服务标准化。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AI政务再怎么聪慧,短期内都无法完全代替人工,服务群众时偶尔出现“正在处理,请稍候”等“官里官气”的话语,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AI政务学会“打官腔”的背后,有技术局限性,更多的是干部“作风病”在作祟。技术层面机械识别难解“弦外之音”、政策更新滞后、交互设计官僚化,导致系统回应刻板,服务温度不足。部分干部却把AI当“挡箭牌”的责任转嫁心态,满足于“已受理”的表面功夫,过度依赖技术出现的“本领恐慌”。当群众反复收到“正在处理”却无实质进展的回复,难免对政府效能质疑;一些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群体可能因AI的复杂话术更加无助,最终导致“技术越智能,治理越僵化”。
AI只是工具,政务服务的核心仍是“人”,唯有平衡好“智能”与“人为”的关系,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要充分发挥AI的效率优势,通过算法优化让AI“说人话”,更要健全人机协同机制,确保公务员在AI辅助下能更高效“办实事”,还要建立干部AI使用考评制度,重点查处“以机代责”的懒政行为。只有始终保持政务服务的温度,智能政务才能真正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助推器”,而非疏远干群关系的“电子围墙”。(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海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