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在迷雾中摸索前行,而中国经济却强势突围,以5.4%的GDP同比增速惊艳开局。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市场预期,更是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棋局中落下了一颗极具分量的“先手棋”,彰显出中国经济超乎想象的韧性与活力。
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这绝非偶然的“昙花一现”。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稳步上扬,同比增长3.3%,农业根基稳固,为经济稳健发展筑牢了“大后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5.9%,工业生产加速回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第三产业增加值也不甘示弱,增长5.4%,服务业强势复苏,释放出经济增长的新活力。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消费市场热情高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投资稳健推进;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4.8%,外贸展现出顽强韧性。这些数据相互印证,勾勒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全景图。
成绩的背后,政策“组合拳”功不可没。财政政策上,政府果断出击,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截至3月底,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已达1.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1650亿元。这些资金精准投向交通、能源、水利等关键领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货币政策同样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一季度企业贷款利率降至4.08%,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激发了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热情。
产业升级更是为经济增长装上了“新引擎”。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一季度产量同比增长27.5%,出口更是狂飙1.5倍,不仅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更在全球市场大放异彩,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新名片。现代服务业同样表现亮眼,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正深刻重塑着产业格局,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消费市场也迎来了“春天”。一季度,消费不仅总量增长,结构也在加速升级。居民收入提升和消费观念转变,催生出品质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消费新需求。今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达2.74亿,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和20.9%,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国家适时出台的家电以旧换新、发放消费券等政策,更是“火上浇油”,进一步点燃了消费抒情热情。
即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中国外贸依旧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元,增长8.4%;进口4.24万亿元,增长 0.2%。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2.3%,占比达52.4%,成为稳外贸的中流砥柱。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8%,占出口总值的59.8%,显示出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正稳步提升。这得益于中国持续推进的贸易便利化改革,以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的战略布局。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路并非一片坦途。从外部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横行,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给中国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全球经济前景依然脆弱,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风险可能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从国内看,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消费增长的持续性有待巩固,青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展望未来,尽管挑战重重,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随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产业升级深入推进、内需市场不断拓展,中国经济有望保持稳健增长。我们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扩大内需,稳定外贸外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跨越前行路上的重重障碍,推动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韩盼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