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以“诗意中国·浪漫风华”为主题的2025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开幕式于当地时间4月1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活动期间,中国文字博物馆还在联合国总部举办“字里行间——汉字中的文明密码”主题展览。
联合国于2010年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谷雨”日定为联合国中文日,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贡献。今年的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包括现场表演、虚拟现实体验和汉字展览,旨在展示汉语之美,激发人们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促进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文字,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汉字起源于中原大地,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历经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演变,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智慧与创造力。此次展览以公元前14世纪殷商勇士的成长故事为主线,精选近100个汉字,借助原创插画和AR 技术,让古老的甲骨文“活”了起来。观众仿若穿越时空,置身于3000年前的商代和周代,直观感受那时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中原地区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记录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构建。例如,甲骨文中 “日”“月”“山”“水” 等象形字,生动描绘出中原大地的自然风貌,展现了古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致洞察;而“家” 字下方的 “豕”,反映出当时以畜牧为重要生活方式的社会形态,凸显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
中原文化在汉字的传承与发展中,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质,这也正是世界文化多样性所倡导的精神。中原地处华夏核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汇聚之地。历史上,中原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不断丰富汉字的内涵与表现力。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使中原文化远播海外,与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汉字所承载的中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愈发闪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通过汉字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感受中原文化的魅力。例如“和”字蕴含的和谐、和平理念,不仅是中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高度契合,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人们沟通交流的共同语言。
从 “字里行间”,我们还能看到中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在科技、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中原文化都留下了独特印记。古代中原的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艺术领域,中国书法作为汉字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起源于中原并逐渐走向世界。其独特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意境美,深受各国艺术家的喜爱与借鉴。许多西方现代艺术家从中国书法中汲取灵感,融入自己的创作,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原大地孕育的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为世界哲学发展贡献了东方智慧,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原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与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使得中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上面临一定压力。如何在保持中原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与国际传播平台,让中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此次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及相关展览,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通过创新展览形式、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关注,让中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文化兴则国运兴。建设文化强国是党的二十大做出的战略安排。“字里行间 —— 汉字中的文明密码” 主题展览,在联合国中文日活动期间成为连接中原与世界的文化纽带。从这里,世界看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感受到汉字所承载的千年文明力量。未来,我们应继续深挖中原文化内涵,以汉字为桥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中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持续绽放光彩,为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贡献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