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同情心羞耻,共建美好生活

2025年04月18日11:53

来源:大河网

近日,人民日报发布一篇推文《“全部买回来只花了7块钱,他特别感谢我……” 》,说的是一个“卖鱼”老板的乐观与坚持遇上一群陌生人的善意与守护交织出城市温暖的底色。网友们纷纷点赞评论:人间自有真情在,美好的生活源于爱的传递。也有网友评论:想做好事能做好事,但害怕同情心羞耻症,比如帮上坡的爷爷推了车,给老人买了吃食,害怕被感谢,就赶紧跑开了,希望以后能大大方方做好事。

暖心网友在下面回复:做好事不留名,是雷锋精神。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同情心羞耻的讨论。何为同情?对于别人的遭遇产生与之一致的感情;何为羞耻心?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是非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求荣免辱之心,是人们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情感意识,是各种道德素质、情感中最基本、最重要者,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前提之一。

可以说,同情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羞耻心是维护自身尊严与社会秩序的必备条件。但为何在帮助别人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同情心羞耻呢?或许这与我们所受的教育与文化环境有关。

中华民族是个传统含蓄内敛的民族,从小父母便会教育我们要低调谦逊。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可能会觉得公开表现出同情有居高临下的态度,过于高调且在无形中展示自己的优越感,容易引起误解,让被同情者有被看轻的不适感,从而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平等,进而产生羞耻感。比如在公开场合做一些善事,总会担心别人的看法,害怕自己被关注。

另一方面,可能是对自身能力不足的担忧。尤其意识到自己所给予的帮助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被助者的困境时,也会因为无力感而感到羞耻。还有可能就是因为自己过往经历的影响。曾经表达善意与帮助而被误解或嘲笑过,之后再帮助别人时就容易产生这种羞耻心理。

说到底,同情心羞耻并不是来自事情本身、能力大小,而是来自自己对外界看法的一种偏差认知。找到了根源,就好对症下药。俗话说:皇帝也有借兵马的时候。更何况人呢,生而为人,谁都难免有脆弱无助,需要帮助的时候,所以求助于人或是帮助别人,并没有什么可害怕、害羞的,前提是一定要发自内心,胸有善心。如此,爱的暖意便会流动扩大。

不信你看,首次报道卖鱼老板的博主就是因为在偶然间带孩子去买鱼后了解到小鱼摊主更多的故事,心生同情,一次善意的发声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这位卖鱼老板,也引来社区的关注,对这位“左眼看不清,右手也不灵活”卖鱼老板施以政策关怀。这何尝不是美事一桩呢!人民日报对此关注报道,更是说明社会正能量的需求与流动,反馈与宣扬。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当一个人心怀善意的时候,自己内心里会涌动着给予的快乐与幸福,周围的气场也会因此而改变。

所以,下一次,想要伸出援手时,请突破同情心羞耻,大家一起共建美好生活。(程志丹)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