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当“李鬼”横行,谁来守护普通人的钱袋子?

2025年04月18日14:30

来源:大河网

据报道,假私募、假券商、假股神、假APP正以各种形式卷土重来,多地证监局紧急提示风险。这些“李鬼”们冒用正规金融机构名义,通过荐股群、虚假交易软件等手段,诱骗投资者转账,最终卷款跑路。更令人担忧的是,连国有金融企业也被盯上,诈骗手段之猖獗、伪装之逼真,已让普通投资者防不胜防。  

金融诈骗并非新鲜事,但如今却呈现出“专业化”“精准化”的趋势。骗子们不仅伪造营业执照、高管身份,甚至能模拟正规交易软件的界面,用虚拟盘制造高收益假象,一步步引诱投资者上钩。更讽刺的是,这些骗局往往在投资者尝到“甜头”后收网,而一旦资金转入,追回几乎无望。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恰恰击中了人性贪婪的软肋——谁不想轻松赚钱?谁不迷信“内部消息”?  

然而,问题不仅仅在于骗子的狡猾。监管的滞后与投资者的盲目,同样是这场骗局得以滋生的土壤。尽管多地证监局频频发布风险提示,但诈骗案件仍屡禁不止。一方面,诈骗团伙流窜作案,甚至藏身境外,追查难度大;另一方面,许多投资者对高收益承诺缺乏免疫力,宁愿相信“股神”的蛊惑,也不愿正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常识。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何正规金融机构的辨识度如此之低,以至于“李鬼”能轻易冒充?如果投资者连真假券商都难以分辨,那是否也说明行业的信息透明度与公众教育仍存在巨大缺口?  

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监管的雷霆手段,也离不开投资者的理性觉醒。监管部门不能仅满足于事后警示,而应加强技术手段,比如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及时封杀虚假APP和荐股群;同时,加大对仿冒机构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唯一的“防骗秘籍”就是牢记:凡是承诺保本高收益的,都是骗局;凡是通过陌生链接下载的APP,都需警惕;凡是要求转账至个人账户的,一律拒绝。  

说到底,金融诈骗的泛滥,暴露的是信任机制的脆弱。当“李鬼”们能轻易披上“正规军”的外衣行骗时,不仅伤害了投资者,更侵蚀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公信力。治理这一乱象,既需要硬性的监管铁拳,也需要软性的投资者教育。唯有双管齐下,普通人的钱袋子才能真正安全。否则,今天是一个假私募跑路,明天就可能是一场更大的金融信任危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