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门科技类博主“老师好 我叫何同学”在微博发布他直接拒绝给网约车司机打好评的经历,声称在“放弃讨好倾向”。该言论一经发表引发热议,“何同学 网约车”的词条登上热搜榜第一。目前当事人已将这条微博删除,但“一夜掉粉过万”的背后已然反映出公众对他“双标人设”的质疑,甚至产生对其态度及价值表达的失望情绪。
问题在于,“何同学”作为公众人物将“合法评价权利”上升到“锻炼真诚与勇气的方式”,这种富有优越感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彻底撕开其“人设”的面具,令人难以接受。表面上,“何同学”直接拒绝“打好评”展示了摆脱社会道德压力,追求自我表达的勇气,但本质上则是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境,这种“傲慢而不自知”的行为是对一线劳动者的极大不尊重。
更令人质疑的是,他对“讨好倾向”的定义本身存在偏差。将“打好评”等同于“讨好”,是否忽略了在评价中所蕴含的情绪价值?难道老师对学生的夸奖、朋友之间的鼓励、社会颁发的荣誉也是“讨好”吗?“讨好”本意上是指过度地迎合他人,忽略自身的感受。若出租车司机服务不佳,“何同学”不打好评理所应当,可若司机服务令人满意,给一个好评也只是对工作的肯定,并不涉及“讨好”的意图。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同样是互相激励,促进社会进步的友善互动,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言“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健康的社会氛围是靠大家共同营造的。
作为具有广泛流量的公众人物,“何同学”这一次丧失大量“观众缘”,与受众建立的“归属感”逐渐消失。他将消费评价的普通小事拔高到性格培养的价值层面上,让网友不免觉得新的“高端人设”与真实情境脱节。其次,他完全丧失对服务者关怀及体谅的态度更让网友痛心,昔日在直播间与粉丝索要“一键三连”,当今又对“打好评”不满,而这二者有何本质区别?不过都是满足工作需要罢了。在当今网络环境中,这种“人设崩塌”,丧失社会温度的案例不在少数。早期,爆火网红主播李佳琦因质疑网友买不起“79元眉笔”引发强烈不满,大家认为其态度傲慢、缺乏对消费者的同情。可见,获取流量不代表丢失真我,“接地气、知冷暖”,保持初心,记得“自己从哪里来”至关重要。
“何同学”登上热搜,促使社会各层面陷入反思漩涡,裹挟着流量博主人设、消费者合理权益、服务者压力等关键议题走入观众视野……论及主人公,拒绝换位思考,不尊重与理解他人乃是导致他“人设崩塌”“再陷风波”的直接动因。这一“反面教材”在不断警醒我们,公众表达要有社会温度,懂得感知人情冷暖。(山东大学 何依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