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为基层减负措施的出台落地,各地减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具体实践中,“新瓶装旧酒”现象仍然突出,线下会议转线上培训却频次不减,纸质台账变电子留痕却标准更严,考核指标看似缩减实则隐性扩容,催生出“减负材料造数据、减负台账报进度”的新型负担,导致基层干部既要完成原有工作,又要应付形式翻新的“留痕证明”,陷入“线上+线下”双重负累。
深究其因,根源在于部分领导干部的政绩认知出现偏差,将“对上负责”异化为“对上表演”,把减负成效等同于台账数据,这种错位的政绩观导致基层减负陷入“重痕轻效”的泥潭,更深层次也暴露出考核评价体系存在唯数据论、唯痕迹论的制度缺陷,为形式主义提供了生存土壤。
根治顽疾需精准施策,首先在顶层设计层面,应建立“实效导向”考核体系,将基层满意度、工作实效作为核心指标,压缩形式主义生存空间。职能部门要打破“数据依赖”,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杜绝多头重复报送,同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切实为基层松绑除枷。领导干部更需以上率下,既要带头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亮剑,对“花架子”工程说不,通过构建清朗的政治生态,从源头杜绝“减负造盆景”的歪风邪气,更要下沉一线倾听基层声音,将干部从“迎检材料堆”转向“群众身边干”,真正让他们甩掉“有形包袱”、突破“无形枷锁”。(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伏月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