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美食无界,文明共生:中马美食品鉴会的文化启示

2025年04月21日15:05

来源:大河网

2025年4月18日,一场跨越山海的美食对话在郑州拉开帷幕。这场以“豫见大马·寻味中原”为主题的中马美食品鉴会,不仅是一次味觉的盛宴,更是一场文明互鉴的实践。当马来西亚的酸辣鲜香与河南的五味调和相遇,当传统技法与异域灵感碰撞,这场以“美食”为媒介的活动,不仅展现了文化交融的深层价值,也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对话提供了新思路。

饮食是文明的载体,也是最具普世性的交流语言。此次品鉴会将味觉体验作为重要媒介,减少因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对话。马来西亚的砂拉越辣椒蟹、大马煲仔中鲍翅,与河南的红烧黄河鲤鱼、酥皮海参胡辣汤同台竞技,并非简单的“拼盘式”展示,而是通过食材与技法的深度融合,探索味觉的共通性。例如,马来西亚槟城白咖喱汤底与河南烩面的结合,既保留了中原面食的筋道,又注入了南洋椰香的醇厚,形成“一口吞下半岛阳光与中原麦香”的独特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了全面概括。此次创新并非背离传统,而是以开放的姿态重构文化基因。

活动的文化意义更在于其历史维度的呼应。从郑和船队携带香料开启海上丝路贸易,到今日中马美食节的“舌尖外交”,饮食始终是文明互鉴的纽带。此次品鉴会是中马建交50周年的延续,2024年豫菜团队赴马来西亚展演时,少林武术与豫剧的“文化套餐”已成功圈粉当地民众。这种双向互动证明,饮食交流若能嵌入文化符号,便能超越感官享受,成为身份认同的催化剂。

豫菜作为中华烹饪的母体之一,长期面临“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的困境,品鉴会则为豫菜国际化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启示。一方面,豫菜团队以现代美学重构经典:非遗红烧黄河鲤鱼通过火候与酱色的精准把控,将传统技艺推向极致;酥皮海参胡辣汤则以法式酥皮包裹中原汤品,实现中西技法的嫁接。另一方面,马来西亚厨师对豫菜的“本土化改造”——如用娘惹酱汁烹制黄河鲤鱼——则展现了外来文化对传统的激活。这种双向创新证明,传统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而在于能否在碰撞中吸纳新元素。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并未陷入“为融合而融合”的窠臼。马来西亚团队带来的猫山王榴莲冰皮月饼、玫瑰鹅肝冰淇淋等菜品,严格保留本土风味;豫剧《穆桂英挂帅》与马来西亚“捞生”祈福仪式的并置,则凸显了文化自信与尊重并重的态度。这种“和而不同”的平衡,恰是文明交流的理想状态。

美食交流的价值不止于文化层面。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民间外交因其非官方性与情感联结优势,成为破解隔阂的利器。此次品鉴会由中马餐饮协会与相关企业联合推动,标志着民间力量正逐渐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力军。这种自下而上的互动,往往比官方叙事更具渗透力:当郑州市民通过一碗烩面感知槟城的阳光,当马来西亚食客因一条黄河鲤鱼读懂中原的厚重,文化的“他者”便悄然转化为“我们”。

中马美食品鉴会的成功,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文明对话有时无需宏大叙事,只需一双筷子、一盘菜肴。但若要让此类活动超越短期热点,形成可持续的文化影响力,仍需解决两大挑战:一是避免“符号化”陷阱,防止饮食沦为空洞的文化标签;二是构建长效机制,将偶发性的品鉴会转化为常态化交流平台。值得期待的是,主办方已计划推动中马厨师互访、食材贸易等深度合作,有望成为区域文化交流的范本。

美食无界,文明共生。在这场跨越600年的时空对话中,郑州北龙湖的灯火不仅照亮了餐桌,更映照出文明互鉴的永恒价值——唯有以开放包容之心拥抱差异,方能以味觉之道,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画卷。(山东大学 孙政南)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