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正视本能反应,跳脱情感怪圈

2025年04月21日15:06

来源:大河网

地震,伤亡,拐卖,迷魂药……每一个词语都带有阴暗面色彩,足够引发人们漫无边际的想法,这些看似被网友爆料的一件件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背后,其实是一条条谣言作祟。近日,公安机关公布了十起网络谣言案件,包括灾情、险情、警情等领域,每一件事都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大量讨论与担忧情绪。

在批判网络谣言频起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面对以上不同领域的危险信息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为什么是相信,而不是质疑事件真实性?

在舆情反转与辟谣澄清已屡见不鲜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刷到社交平台上的明星八卦、争议热点等消息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已不再是盲目跟风或盲信盲从,而会选择“让子弹飞”,等待事件完整经过浮出水面再选择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面对危险事件时,我们大多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原本理性的人也成为谣言扩散的“帮凶”。其实,这是人面对危险时的本能结果,在远古时期,对于危险的高敏感性能够提高生存概率,这种对于危险的警惕一直随着人类基因延续至今。尤其是在现代,虽然信息传播已非常迅敏,但人们对真实情况依然无法切实“触碰”,我们不得不依靠媒介信息进行防范。质疑最需要的是时间,真正灾难中的时间经不起延迟。

看到危险信息时,恐慌焦虑的情绪也会在瞬间占据人的大脑,面对高度不确定的事件,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跟随大多数总是安全的,“合群”被视为行动总方针。

面对网络中大量利用情绪驱动吸引流量的信息,如何挣扎条件反射,跳脱情感怪圈,正确应对危险信息?除了地震提醒等类似极具时间冲突的消息之外,当在社交平台接收到社会危害信息时,先进行深呼吸尽量将焦虑情绪压下,让理性重回大脑,此外,查看信息发布方和内容中所提到的来源地点时间等,筛查内容成分是否有与常识认知矛盾之处。之后,通过热线、社区等官方渠道,检验信息真实性,养成查看—暂停—思考—验证的思维模式。谣言与小道消息多从底层流出,基层单位也需要拓展信息网,面对公众疑问第一时间提供清晰明确的透明化消息,防止因遮掩信息消耗公众信任度。

公众在面对危害性谣言时的“轻信”,并非单纯的不理性或认知辨别素养较低导致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公众构建自身辨别体系,政府构建信任系统,共同降低谣言“毒性”,而不是在虚假消息满天飞时指责公众理性判断力缺失。(郑州大学 禹冰妍)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