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中华文化遗产“上新”,澎湃世界文明能量

2025年04月21日17:18

来源:大河网

记者从国家档案局获悉,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1次执行局会议上,我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我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岁月悠悠,人类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文化遗产承载着文明的光辉,照亮世界前行之路。世界记忆项目致力于加强文献遗产的保护,推动文献遗产的广泛利用,提升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与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同被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大遗产类旗舰项目。此次“上新”后,我国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已增至18项。这不仅是中华文明伟大与厚重的象征,更是中国智慧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人类文明奔腾向前,中华文明的乐章愈发嘹亮,正喷涌着澎湃的能量。

三项文献遗产: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人类智慧的璀璨名片。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创造了诸多“之最”,如规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为完整等。距今2400多年的它,还有着“打击乐音乐教科书”的独特“身份”,集造型美学、铸造技术与完整音律记录于一身,让世界聆听到了来自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之音。《少林寺碑碣(566—1990)》共计499通,时间跨度超千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是研究中国佛教史、武术史及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碑碣不仅见证了少林寺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中国与周边邻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写照。《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是一块刻有中文、波斯文和泰米尔文的石碑,也是全球目前唯一发现的刻有这三种文字的石碑,生动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三项文献遗产,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包容开放,是中国智慧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国与世界文明交融共进的闪亮名片。

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释放精彩世界的磅礴能量。世界记忆项目自1992年发起,旨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的利用,增强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文献遗产的载体丰富多样,从羊皮纸、树叶、石片,到录音、电视电影作品以及数字媒体等新型媒介,均可进行申报。我国首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是1997年的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其中采集了包括阿炳《二泉映月》在内的约7000小时大量濒危传统音乐的珍贵资料,许多堪称中国传统音乐的“绝响”。从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到南京大屠杀档案、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再到甲骨文、曾侯乙编钟,我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呈现出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史料珍贵等特征。它们是华夏文明的丰硕成果,是中华创新精神的标志,更是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永远闪耀着光辉,为世界文明的发展释放出澎湃能量。

中华文化遗产“上新”,正源源不断地喷涌着赋能世界文明的能量。这既是中华文明对人类幸福美好的贡献,也是中国智慧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有力赋能。中华文明熠熠生辉,文化强国建设中中国正阔步前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征程上,中华文明的画卷必将更加壮美地铺展开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殷建光)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