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棉花糖爸爸”19年寻女路,但愿“天下无拐”

2025年04月22日11:16

来源:大河网

4月18日,“棉花糖爸爸”陈生梨终于在云南昆明与失散19年的女儿小杨梅相认。19年间,这位寻女心切的父亲开着贴满寻人启事的面包车,辗转祖国大江南北,行驶百万公里,只为寻找被拐的女儿小杨梅。这份执着令人动容,也将拐卖儿童这一沉重话题,再次拉到公众视野之中。

在陈生梨的寻女之路上,充满无数的艰辛。人贩子余华英的庭审现场外、贵州村超的比赛现场……只要有流量的地方,就有他举着牌子、挤进镜头寻找女儿的身影,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利用各种平台和场合曝光女儿信息,盼望着终有一天能与女儿团聚。终于,19年的坚持不懈有了回应,近日,由于小杨梅为上户口采集DNA,这才被警方确认是陈生梨的亲生女儿,这场漫长的寻亲终有了圆满结局。令人意外的是,小杨梅竟一直就在失踪点附近生活。19年,女儿近在咫尺却难以相见,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怎样的锥心之痛?

这一事件背后是拐卖儿童现象的罪恶行为。拐卖儿童,犹如一场可怕的噩梦,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人贩子的罪恶行径,剥夺的不仅是孩子的自由和童年,更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与未来。2007年,4岁的孙卓在深圳的一个民巷中被诱骗拐走,直到2021年才被父亲孙海洋寻回;余华英自1993年起,陆续伙同他人拐卖17名儿童,被余华英拐卖的孩子,有的被中途遗弃,有的至今下落不明……人贩子的恶劣行径让无数本该幸福的家庭陷入水深火热中,父母与孩子皆痛苦不堪。

如今,即使社会安定,拐卖儿童的现象依然存在,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从犯罪成本看,拐卖儿童犯罪成本低、获利高,驱使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在一些地区,封建观念如“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根深蒂固,形成了买方需求。社会管理和服务存在漏洞,群众“反拐”“防拐”意识淡薄,也给人贩子可乘之机。在一些农村,一些村民对收买儿童习以为常,不认为是违法犯罪,这种错误观念助长了拐卖之风。

因此,要杜绝拐卖儿童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法律层面,应加大对拐卖犯罪的惩处力度,提高犯罪成本,让犯罪分子不敢为。同时,不能忽视对买方的处罚,只有买卖同罪,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拐卖行为。社会层面,要加强“反拐”“防拐”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反拐”氛围。公安机关要持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破案效率,让更多被拐儿童早日回家。

陈生梨与女儿的团聚是幸运的,但还有许多家庭仍在黑暗中徘徊。实现“天下无拐”,需要凝聚各方力量,从法律、社会、技术等多维度发力,才能斩断拐卖儿童的罪恶链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郑州大学 蔡子慧)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