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向地铁“辱人者”亮剑,涤荡积垢涵养文明

2025年04月22日13:35

来源:大河网

近日,北京地铁5号线车厢里,一位大爷因嫌弃邻座男子衣着脏,对该男子破口大骂,称“穿这一身跟要饭似的”。虽然被骂男子解释称自己都没靠座位椅背,但大爷仍旧不依不饶,继续对该男子进行歧视性辱骂。此举引得周边乘客看不下去,纷纷对大爷进行劝阻批评,更有一位女性乘客主动要求换位,坐到了被骂男子旁边。

地铁,作为城市的动脉,承载着无数人的日常出行,也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近日,北京地铁上赵某峰因座位问题辱骂邻座乘客一事,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

赵某峰身为 61 岁的成年人,本应以身作则,展现出应有的文明与涵养,却因座位纠纷对邻座务工人员多次辱骂,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乘车秩序,更暴露了其内心的狭隘与偏见。他大言不惭地用传统文化给自己背书,却不知其言行与真正的文化内涵背道而驰。其傲慢的态度、扭曲的价值观,在公共场所中显得格外刺眼。面对赵某峰的羞辱,被骂的务工人员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克制与讲理,摆手解释自己连靠背都没挨上;同行旅客也纷纷仗义执言,或提出换座,或指责赵某峰无理取闹。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善良、包容与正义,与赵某峰形成鲜明对比。

北京警方迅速处置这起事件,依法对赵某峰作出行政拘留处罚,无疑是大快人心之举。这一行动不仅为无端被骂的乘客撑腰,更是给公共交通文明保驾护航。它向全社会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公共秩序不容挑衅,文明底线不可践踏。在法治社会中,任何挑战法律尊严、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都将受到应有的制裁。职能部门在事件处置中亮明态度,捍卫了法治的刚性,为社会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起事件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以貌取人”的偏见思维。赵某峰辱骂他人衣服脏,实则是这种偏见思维作祟。这种思维如同隐匿在社会角落的毒瘤,虽不易察觉,却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和谐。它不仅伤害了被歧视者的尊严,更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与包容。

破除“以貌取人”的偏见,需要多管齐下。法律应发挥其刚性作用,关注并干预社会上存在的隐性歧视,保障人们在各个领域不受外貌差异的影响。这意味着法律要与时俱进,完善相关条款,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而文化层面的价值重构同样重要。学校教育应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内在修养远比外在容貌重要;社区宣传要深入基层,通过各种活动传递多元审美观念;媒体更要发挥引导作用,传播正能量,营造尊重、包容的社会舆论氛围。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赵大爷”虽只是个例,但他所反映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那些主动站出来劝阻、批评辱骂行为的市民,才是城市文明的代表。他们的“正义叩问”,不仅戳疼了辱骂者的腰杆,更温暖了广大劳动者的心。社会文明的进步,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摒弃傲慢与偏见,多一些体谅与礼貌,让每一次公共场所的相遇,都充满尊重和善意。如此,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文明的港湾,社会才能在文明的航道上稳步前行。 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摒弃傲慢与偏见,多一些体谅与礼貌,在日常生活中传递尊重与善意。只有当包容取代傲慢,内在评价取代以貌取人,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文明的提升,让每一次公共场所的相遇,都成为美好与和谐的见证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孙世华)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