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重温季羡林先生“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的箴言,更觉振聋发聩。这位以书为友的智者,用毕生的学术生涯诠释了阅读的真谛——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淬炼,是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的桥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自当带头读书,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盈而丰满。
读书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精神密码。中华民族自古便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治学传统。从孔子韦编三绝的执着,到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顿悟;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求索,到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的哲思,阅读始终是文明传承的火种。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每一部经典都是打开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以自身经历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在梁家河的窑洞里,他点着煤油灯通读《资本论》;在繁忙的治国理政中,他依然保持每天一小时的阅读习惯。这种“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求知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生动注脚。早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将读书上升到“为政之德”的高度,要求党员干部“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并一以贯之身体力行之。
读书是实现强国复兴的精神引擎。当我们在数字浪潮中迷失方向时,读书学习是照亮前路的灯塔;当我们在物欲横流中动摇信念时,读书学习是坚守初心的基石。“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由内而外的气质,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的精神密码,也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更应成为书香社会的引领者,以读书涵养浩然之气,以智慧凝聚奋斗之力。中宣部《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这不仅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从“书香中国”到“学习型政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正在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坐标。当我们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便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强音;当我们研读《中国共产党简史》,就能触摸到百年大党的精神脉络。这些经典著作,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治国理政的“案头书”。
读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终身课题。在百年变局与复兴征程的交汇点上,党员干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领恐慌”的警示振聋发聩,而破解之道正在于读书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组织《战争论》研究会,将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研读《群书治要》,从《贞观政要》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这些实践一再证明,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的提升。读书的价值在于以学促干、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广大党员干部既要读“有字之书”,在读马列主义经典原著中坚定信仰;也要读“无字之书”,在具体岗位实践中增长才干。“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只有将读书与思考、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知识的力量。让我们以书为友、以学为乐,让读书学习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像吃饭睡觉一样必需。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在书香中坚定信仰、提升能力,就能更好在全党全社会汇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力量,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