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春潮涌动千帆竞 自由贸易启新航

2025年04月23日21:57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播下开放的“试验田”,到如今21个自贸试验区串联成势,中国始终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在扩大开放的征程上书写着波澜壮阔的时代答卷。

制度创新,解锁开放型经济“金钥匙”。《意见》锚定“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将制度型开放作为核心命题,正是抓住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牛鼻子”。上海浦东率先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让金融、法律等领域的外资机构“轻装上阵”;海南自贸港推出“零关税”清单,离岛免税销售额五年增长近3倍,成为制度突破的生动注脚。这些“压力测试”绝非纸上谈兵——当企业注册从“多证联办”变为“一照通行”,当跨境数据流动从“谨慎探索”迈向“安全有序”,制度创新的每一小步,都在重塑全球资源配置的“引力场”。数据显示,2024年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17.8%的进出口额和19.3%的实际使用外资,印证着“制度红利”正转化为发展实效。此外,海关总署推出的“智慧海关”系统,让货物通关时间压缩40%,制度创新的本质,就是为市场主体拆除“隐形门槛”,为全球合作搭建“快捷通道”。

产业升级,激活新质生产力“强引擎”。自贸试验区的使命,从来不止于政策突破,更在于培育面向未来的产业竞争力。深圳前海依托“港澳服务+内地制造”模式,打造出全国首个无人机跨境贸易通道,让“深圳智造”借道香港飞向全球;苏州工业园将自贸政策与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出超500家“专精特新”企业,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意见》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正是看准了自贸试验区作为“产业创新孵化器”的独特优势。当北京中关村自贸片区允许外资参与量子计算研发,当武汉自贸片区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生产基地,产业升级不再是单一的技术突破,而是政策、资本、人才、技术的“化学反应”。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质生产力”的破茧: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依托保税燃料加注政策,建成亚太地区最大的船舶加注中心,年加注量突破600万吨;雄安自贸试验区探索“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让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中落地生根。这些实践证明,自贸试验区正从“政策洼地”升级为“产业高地”,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多“含新量”“含绿量”。

区域协同,绘就内外循环“同心圆”。从东部沿海到内陆腹地,从沿边开放到跨境协作,自贸试验区始终是连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枢纽节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自贸片区联动发展,让“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形成“双港双通道”,2024年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2%;陕西自贸试验区创新“一带一路”跨境服务模式,让西安成为中亚商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中亚五国累计在陕投资项目增长150%。《意见》提出“辐射作用更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正是要打破地域壁垒,让开放红利像涟漪般扩散。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地理空间上: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全国复制推广,惠及31个省份;海南自贸港的“零关税”政策经验,为其他自贸试验区探索“政策包”提供借鉴。更体现在发展逻辑上:当广西自贸试验区与东盟共建“中国—东盟信息港”,当云南自贸试验区推动中老铁路沿线经济带建设,自贸试验区已从“单兵突进”转向“集群作战”,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强支点”。

风劲帆满海天阔,奋楫潮头逐浪高。随着《意见》的落地实施,21个自贸试验区将如21颗璀璨明珠,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闪耀开放光芒。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邀约:以制度创新破局,以产业升级蓄势,以协同发展赋能,让自由贸易试验区真正成为“高水平开放的试验田”“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唯有秉持“闯”的精神、“创”的智慧,才能在开放型经济的浪潮中稳立潮头,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忠芳)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