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的寺家庄镇,成片的牡丹田已鼓出饱满的花苞,紫红色的萼片间隐约透出娇嫩的花瓣,像无数个攥紧的小拳头,只等一场春雨就要绽开。带着“解剖麻雀”的任务来,却在“三本账”里,读懂了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望着这一望无垠的麦田,回想这几天的调研,这些天听到的、看到的,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具象化的体会。
第一本“环境”账:街道的“破茧”与“蝶变”
驻村第一天,村党总支书记先带我实地走访了打造提升后的“富强路”。崭新的垃圾分类箱、彩绘的文化墙、修剪整齐的绿化带,将原来1200米坑洼不平的道路变成平整亮丽的柏油路。我暗自赞叹,这哪里像一个村子。书记告诉我“原来这里是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的土路,更曾是私搭乱建、垃圾围村的“重灾区”,不仅环境面貌差,老百姓凝聚力也涣散。我们联合村“两委”下了狠劲,创新“拆旧补绿”模式把“空心村”的闲置宅基地改造成口袋花园,还发动村民认领绿化带养护;推行“街巷长制”,由党员带头包干片区,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家家户户自发加入整治队伍,主动清理自家门前杂物,激发内生动力,拆除37处违建,清运200余吨垃圾,环境整好了,民心也齐了。这让我明白:美丽乡村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第二本“经济”账:产业的“困局”与“破局”
逢五排十的寺家庄大集,是十里八乡的“土味CBD”,置身人挤人的大集中,服装、百货、五金、水果,各类产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然而会计老张叹气:“一年给村集体带来的收入不过几万块”。据了解,每逢开市日均人流量可达千余人次,摊贩数量稳定在170家左右,集市经济对村集体收入的实际贡献率却不足2%。光有红红火火的人流量,但是如何能将“流量密码”转化为“致富密码”?我们召集党员村民代表一起讨论,观摩学习了周边县的先进做法,提出规划“一摊一品”特色区,特色化发展。一段时间后,再次走访大集,我见到了“扒糕西施”小崔。她的摊位前挤满了人,“非遗扒糕欢迎大家品尝”!村会计老张掏出账本给我算账:摊位分类管理后,给村集体增收十余万元,还带动周边村民规模化加工。这印证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变输血为造血”。
第三本“民心账”:民心的“数字”与“温度”
最触动我的,是村委会档案室里那摞发黄的“民情日记”,日复一日记录的“民情调节台账”将“枫桥经验”转化为生动的实践。随手翻开2022年3月的那册,泛黄纸页上蓝黑墨迹印染出时代的褶皱:居家隔离的孤寡老人缺降压药、春耕农机具调配矛盾、返乡青年创业贷款咨询……从2019年至今,记录纠纷调解事项百余件,这些数字在乡贤建华伯伯布满老茧的指间流淌时,忽然有了沉甸甸的质感。
这让我想起走访“莲荷国”种植户老赵时的场景。站在姹紫嫣红的花海中,我正沉醉于满田绽放的牡丹花海中,老赵却攥着泛白的草帽叹息:“明年可能就看不到啦,现在不挣钱,只能逐渐减产,另谋生路。”我们当即联系镇行政审批部门,了解到目前有“家庭农场”扶持政策,现场指导他填报申请“牡丹种植示范基地”,这位五旬汉子激动地说:“真为我们办了实事啊。”现在村里推行“三事工作法”:急事当天结、难事限期结、愁事跟踪结。综合服务站墙上,12345热线从月均20件降到3件。这正印证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调研结束那晚,我在驻村笔记上写下感悟:民心不是统计报表上的百分比,而是群众眼角眉梢的细微波澜。当组工干部放下材料里的标准答案,才能在阡陌纵横的乡野间,找到最本真的执政密码。回去那天,村书记塞给我一袋新做的扒糕,袋子上贴着手写标签:“青山绿水,难忘初心”。我知道,这不仅是礼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待。
结语:七天驻点,我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寺家庄村的实践印证着:组织工作从不是冷冰冰的台账报表,而是热气腾腾的民心工程。当党支部扎根在垃圾堆旁,当集体经济涌动在摊位间,当“枫桥经验”发酵在田地里,组织力的“硬核”便化作了乡村振兴的“暖流”。车轮碾过村口时,后视镜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比标语更亮的,是文化广场上那群跳广场舞大娘的笑脸。(刘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