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当古镇褪去“门票光环”:破局之路在何方?

2025年04月24日11:34

来源:大河网

2025年4月,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古镇宣布实施工作日门票降价50%,并推出“一次购票终身免费”的举措 ,尝试解决商户连续多日零营收的生存困境。

当“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将工作日门票拦腰斩断,当浙江南浔等古镇率先撕掉门票标签,一场关乎古镇命运的突围战已然打响。在千镇一面的同质化浪潮中,在门票经济日渐式微的困境下,古镇究竟该如何打破“臭豆腐、义乌小商品”的刻板印象,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答案,藏在一场场主动求变的探索里。

古镇的破局,需要向“二次消费”要活力。当朱家角古镇在2008年毅然取消门票,它摒弃的是“一锤子买卖”的短视,拥抱的是多元业态的未来。商业租赁的红火、游船穿梭的热闹、餐饮民宿的烟火,共同织就了其逐年攀升的游客量——从2023 年的455万人次跃升至2024年的547万人次,增长的不仅是数字,更是“去门票化”战略的生动注脚;南浔古镇亦是如此,免票后的它卸下了“门槛”的包袱,用游船的桨声、文创的匠心、民宿的温情,换来了1200万游客的青睐与265万元的盈利。实践告诉我们:门票或许是门槛,但绝不是财富的天花板;放下门票的“枷锁”,才能打开消费的“闸门”。

古镇的重生,呼唤文化IP的赋能。乌镇戏剧节的舞台上,戏剧与古镇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游客人均客单价从 260 元飙升至544元,翻的何止是数字,更是文化的含金量;西塘的汉服文化周里,衣袂飘飘间流动的是千年古韵,“十二花神” 的倩影定格的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濮院以“时尚”为笔,在古镇画卷上勾勒出服装产业的新图景。这些成功案例无不证明: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能激活消费的“金钥匙”。当古镇告别千篇一律的小吃街,当文化从尘封的典籍中活起来,便能让游客在淡季也甘愿奔赴一场诗与远方的约会。

古镇的坚守,离不开与社区的共生。在古称“石笋里”的上海新场古镇,近万名居民的日常炊烟与游客的欢声笑语交织成独特的生活图景。这里没有一刀切的搬迁,而是用渐进式收储保留了老街的温度;没有放任自流的商业扩张,而是以“正负清单”守护着社区的宁静;没有冰冷的利益博弈,而是借“理事会”“前店后坊”搭建起共享的桥梁。当古镇成为居民生活的延续,而非商业复制的标本,它便拥有了不可替代的生命力——那是原住民的方言俚语,是屋檐下晾晒的咸货,是清晨推开窗的烟火气,这些才是游客眼中最珍贵的诗与远方。

然而,突围之路并非坦途。新业态会有热度消散的一天,文化IP需要持续创新,社区共生更需精细平衡。面对江浙皖5A级古镇的集聚效应,上海古镇虽无数量优势,却坐拥“入境游第一站” 的区位红利;那些尚未被过度开发的古镇,虽暂处“低调”,却也保留了差异化竞争的可能。这启示我们:古镇的未来,不在千篇一律的模仿,而在因地制宜的创新;不在急功近利的变现,而在久久为功的坚守;不在割裂历史与现实,而在让传统与现代共舞。

当古镇褪去“门票光环”,它失去的或许是短期的快钱,迎来的却是更广阔的天地。以二次消费为舟,以文化IP为帆,以社区共生为舵,这些承载着千年记忆的古镇,定能在时代浪潮中重新锚定航向,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恒)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