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从追赶到领跑,读懂中国航天的精神密码

2025年04月24日11:34

来源:大河网

追梦不停歇,探索不止步。今年的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从东方红一号划破天际的旋律,到嫦娥六号携月壤归来的壮举;从神舟飞船“太空会师”的从容,到天问系列迈向深空的坚定,中国航天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在浩瀚宇宙中镌刻下属于中华民族的星辰印记。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飞天之旅,既是技术创新的长征,更是民族精神的史诗,为新时代改革攻坚提供了最生动的教材。

回望往昔征程,展望浩瀚未来。中国航天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史。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航天人从零起步,用算盘计算出卫星轨道,用手摇计算机攻克关键技术,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完整的航天体系。如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超过96%,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空间站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嫦娥六号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天问二号即将开启小行星探测,这些成就背后,是航天人“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坚守。正如“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所说:“航天人最不缺的就是啃硬骨头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推动技术跨越的核心动力。在改革攻坚的战场上,党员干部同样需要这种“啃硬骨头”的勇气。面对经济转型、科技创新等难题,不能满足于“差不多”,要追求“过得硬”。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中国航天的目光早已超越地球。从“悟空”探测暗物质,到“墨子号”实现量子通信,从嫦娥七号瞄准月球南极水冰,到载人登月计划稳步推进,中国航天在深空探测领域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特别是地月空间三星星座的建成,实现了“全球首次”的科学突破,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新视角。这些成就的背后,是航天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对党员干部具有重要启示。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方法、新路径。面对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复杂问题,不能依赖老经验、老套路,而要以问题为导向,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战略思维,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展现新作为。

航天事业是国之重器,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从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到新一代航天人扎根戈壁、默默奉献,中国航天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航天领域,更融入国家发展的各个层面。北斗短报文通信服务水库监测,航天育种技术助力粮食增产,4000余项成果应用于民生领域,航天科技正以“接地气”的方式造福人民。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航天精神的时代内涵,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工作实践。在乡村振兴一线,要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在科技创新前沿,要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在服务群众中,要倾力倾情、主动作为。

站在第十个航天日的历史节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航天强国的梦想。从“东方红”到“嫦娥”,从“神舟”到“天问”,中国航天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以航天精神为指引,以“归零”心态再出发,以“赶考”姿态勇担当,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续写属于中国的壮丽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济川)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