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四年的“仅退款”服务将落下帷幕。4月22日,记者获悉,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将全面取消“仅退款”,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交由商家自主处理,平台非必要不主动介入。当然,平台们也纷纷表示,申请期间会综合考虑退货条件,再视实际情形判定是否支持退款。
2021年,拼多多开创性地引入了“仅退款”机制。具体而言,消费者在网络购物后,若对所购商品质量不满,可向平台申请“退款无需退货”。此机制的初衷在于提升消费体验,捍卫消费者权益,并通过筛选机制促进优质商户的成长,力求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随着电商红利期的消退,各大平台为争夺现有用户群体,纷纷掀起价格战,并效仿“仅退款”服务以吸引消费者。因此,拼多多的“仅退款”政策一出,其他平台也不得不跟进;否则,将面临用户流失的风险。截至大约2023年底,“仅退款”已成为所有电商平台的标配功能。
不可否认,“仅退款”机制确有其合理性,它简化了售后服务流程,减轻了消费者的维权负担,确保消费者在遭遇商品质量问题时能迅速获得赔偿,有效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平台在处理“仅退款”时过度倾向于消费者,缺乏必要的审核,导致这一机制逐渐变质,成为部分消费者钻空子、薅羊毛的工具。
显然,失控的“仅退款”机制已对商家的正常经营造成了影响。而认为“仅退款”仅损害商家利益的观念,实则大谬不然。为应对“仅退款”,部分商家采取“赌退货率”的策略盈利:即便80%的用户选择退款,剩余20%的未退款订单仍能覆盖成本。某浙江义乌服饰厂商透露,其生产的T恤成本仅为3元,售价9.9元,即便80%商品被退回,每单仍能赚取0.5元的利润。由此可见,“仅退款”机制异化后,市场上9.9元包邮的商品泛滥成灾。此现象加剧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并非消费市场的理想状态。
如今,“仅退款”机制已背离初衷,让平台、商家和用户均陷入爱恨交织的境地。为了构建更健康的电商生态,必须寻求三方共赢的最佳平衡点。因此,电商平台应淡化“裁判员”的角色,废除一刀切的“仅退款”政策,为商家与用户留出更大的协商空间。当然,取消“仅退款”并不意味着平台对不良商家放任自流。若消费者遭遇欺诈行为,平台有责任及时介入,公正处理。
取消“仅退款”是优化消费环境、顺应市场变化的必要之举,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净化消费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从废除“一刀切”的“仅退款”到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这考验着电商平台治理的灵活应变能力。当“薅羊毛”的门槛提高后,厂家和商家将更加重视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双方建立的信任将奠定良好的消费市场基础,从而实现商家、消费者和平台的共赢局面。(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