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治公文乱象、精简文件数量的要求下,“红头文件”数量明显减少,可个别地方却出现了“红头变白头”的怪象。表面看是减少了正式文件数量,实则是形式主义穿上了新“马甲”,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值得警惕。
红头文件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是政策传达、工作部署的重要载体。而“白头文件”往往没有正式文号、印发单位标识,看似灵活便捷,却暗藏隐患。有些地方把本应通过红头文件下发的重要政策、工作要求,改用白头文件传递,逃避上级监管;有的白头文件内容随意,缺乏严谨审核,甚至朝令夕改,给基层增加了额外负担。
根治“红头变白头”现象,不能只看文件数量的增减,更要关注文件背后的作风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文件制发的全流程监管,不论红头白头,都应纳入规范化管理,严格审核内容和程序;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应付检查”的侥幸心理,多些真抓实干,少些文字游戏。只有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形式主义,才能让政策文件真正发挥实效,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精力服务群众。(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