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将至,更多的人会选择旅游释放疲惫、涵养心灵。文明是旅途最美的风景,每一处山水、每一座古迹、每一段相遇,都因文明的浸润而更显珍贵。带着文明去旅行,既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守护,也是对自我修养的升华。“带着文明去旅行”理念,既是对自然与人文的深情凝视,更是对文明与生命的深刻理解。我们不仅要做风景风物的观赏者,更要做文明道德的践行者和旅友生命安全的守护者。
做风景的观赏者,让每一处风景都富有诗意。有诗意的修养才会有诗意的心情,有诗意的心情才会有诗意的风景和诗意的远方。只要心中满怀诗意,你的旅程必将处处是美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点燃了无数人对远方的热切向往。其实,真正的诗意并非一定远在天边,而近在咫尺的风景,因为诗意满满的你的到来,而更加充满诗意。每一处风景都饱蕴诗意,等待的是一双双充满诗意的眼睛。当我们以文明为行囊,每一次快门都是对美好的礼赞,每一个脚印都是对文明的践行。当我们学会像诗人般凝视,万物都将回馈以诗意的光芒。当我们以草木为句读、用山水作韵脚、把文明捧在头顶的时候,平凡景致亦可作出扣人心弦的吟唱。
做公德的践行者,让每一次出行都洒满阳光。旅行公德是每一位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出行基本行为准则,它构成了整个旅游行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点滴之中见文明,细微之处显素质。每一个出行者都要做“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的践行者。在九寨沟的碧水畔,一位游客弯腰捡起地上的塑料瓶,放入随身携带的环保袋;在西湖的柳堤边,孩子们踮起脚尖观察花朵,却不曾伸手触碰一片花瓣;在青藏高原的旷野上,摄影师用长焦镜头记录藏羚羊的灵动,始终与它们保持百米距离……文明,是旅游出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每一位游客都成为文明旅游的践行者,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频共振和双向奔赴。旅途中的文明,是遵守公序良俗奔涌而出的涓涓温情。
做旅客的守护者,让每一次援手都充满关爱。相互守护、温暖同行,已成为当今旅友们的广泛共识。当专业救援的“硬实力”与旅友关怀的“软温度”深度融合,旅友们之间的每一次相互支撑、相互关爱的援手,都将成为照亮整个旅程的温暖星火。近日,在旅行者危急时刻伸出援手的事例屡见网络和报端:宁德的90后青年收费员钟煌煌在急流中救起祖孙二人后,默默离开现场;武汉地铁6号线工作人员宋庆发现一名乘客突发呼吸困难,判断其为呼吸性碱中毒,迅速施救使其脱离危险……这正是在旅途中成为他人温暖守护者的最生动注脚。广大旅友们要破除“旁观者效应”心理,培养“主动关怀”意识,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智慧勇气,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施爱于人。
旅行,是一场身体与灵魂的远征。我们带着文明出发,为每一段旅程赋予文明内涵和时代意义。愿大家每一次出发,都能以文明为舟,承载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责任,驶向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最美的风景,永远与最好的文明修养同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同文 许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