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以“借”为名,遮不住以权谋私之实

2025年04月28日09:45

来源:大河网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主任杜康生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私营企业提供帮助,先后以“借”为名收受2名私营企业主所送现金共计260万元;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王须国将手中信贷权异化为权钱交易的筹码,通过虚假贸易、以借为名、收受房产等方式接受利益输送……近期,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典型案件中,不少涉及以“借”为名变相受贿问题,值得关注。

梳理近年来相关案例,“借”字可谓是屡见不鲜,“借”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借车、借钱、借房;向老板借、向企业借、向下属借,虽然名义上是“借用”,但实际早就变了味。向有管理和服务关系的对象借用、“长期”“无偿”借用,表面上你情我愿,实际是用手中公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如不付利息、无偿使用等,是典型的以权谋私。

一些官员的“借”,不是东家借西家一棵葱或者西家借东家一瓢面那么简单,而是“借”大把的金钱。这种“借”,往往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无论是你在台上也好,在台下也好,一些官员往往把这种“借”私有化,因为在手中有权力的时候,他早已经打点好“借”的本钱,用权力进行了预先的支付。也就是说,权钱交易的这杆秤,早已经将所“借”大把金钱与请托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厘清,只是在名义上保留了“借”的幌子而已。

“为政之要,贵在廉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当官莫要想发财”、“官商交往要有道”,在处理官商关系上,无数实例证明,唯有“清”才能“亲”。案例中的老板用钱和官员建立了暂时的稳定关系,但是,当权和钱发生了交易,权力一旦失去了“清”的本质,也就没有了“亲”的能力,党员干部不知不觉就会陷入“温水效应”之中。作为党员干部,必须遵规守纪,手握权力就要时刻以清白打底,用公廉正己,筑牢严以用权的思想防线,做到干净清廉。

以假借“借钱”之名,行索贿之实的官员之所以前赴后继,关键未破除权力寻租的“利益链”。其实,破除“借钱”利益链,主要在于减少腐败收益。一方面,科学细化公权,在严密制度设计防止公权滥用。另一方面公开公权行使的程序,增加行使公权的透明度,将政府权力范围曝于群众监督之下。(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文艳)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