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获悉,本月初至今,全市已有近10起山中被困的警情,其中中下旬此类警情较为密集,有7起。宁波公安相关负责人表示,“五一”假期将至,希望大家引以为戒,进山游玩,要走“寻常路”。
眼下,“登山游”越来越时兴,有的结伴去陌生的大山深处游玩,有的独自去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游玩。可以说,登山者的这种不怕艰险,勇于探险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笔者以为,“登山游”绝不能沦为“冒险游”,否则极易付出生命代价。
虽然登山“冒险游”的危险系数极高,但为何一些人仍热衷于此呢?据了解,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猎奇心理、侥幸心理作祟。二是一些自媒体在相关作品中夸大深山峡谷等危险地带风景的壮美,掩饰、淡化潜在的旅行风险。
但殊不知,选择登山“冒险游”的后果很严重。一方面,在一些深山老林里,人们常常会遭遇缺氧、迷路、天气恶劣乃至野生动物袭击的考验;另一方面,深山老林等区域往往无通信信号,一旦遇险很难与外界取得联系。此外,户外救援对专业程度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可以说,登山“冒险游”是对自身生命安全的漠视,同时,遇险救援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笔者以为,防范“登山游”沦为“冒险游”,还需多管齐下。一方面,公安、应急、消防、生态等多部门要强化协作监管,加强对无人区、未开放和未开发林区的监管和执法,借助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航等科技手段,实现对危险林区的全域监控,让这些危险林区不再成为监管的“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在未被划为自然保护区的无人区,“驴友”进入前需向当地公安、林草等部门提出申请,取得相关许可后,在当地有专业资质团队的伴行下方可进入,切勿盲目非法进山游玩。
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大对非法穿越危险林区的处罚力度;同时,也需推广救援费用自理等措施,提高救援成本,倒逼“驴友”慎入危险林区进行游玩、探险等活动。
我们相信,只要加强监管,科学引导,完善立法,再辅以提高救援成本,就一定能有效防范驴友冒险登山游的危险行为,从而倒逼驴友多走“寻常路”,让登山游不再成为“冒险游”。(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叶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