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破解“银发租房困局”,需构建社会共担机制

2025年04月28日13:55

来源:大河网

近期,一则“为65岁母亲和年迈外婆租房3天被拒20次”的新闻登上热搜,折射出银发族居住权保障的系统性困境。当老龄化社会与城镇化进程深度叠加,老年群体在租房市场中遭遇的排斥,已从个体困境演变为亟待破解的社会治理难题。

老年人租房难的本质,是风险规避与生存所需的结构性冲突。房东担忧老人突发疾病、房屋贬值等风险,本质是对民事责任的焦虑;老年人囿于收入限制与适老房源短缺,被迫在安全保障与生活诉求间艰难抉择。这种矛盾折射出当前租赁市场的深层缺陷——既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又缺少公共服务兜底。数据显示,城镇老年人租金负担比高达26%~45%,而适老化改造仅覆盖不足10%的老旧小区,供需错位让“银发租客”在城市夹缝中进退维谷。

当市场逐利性与社会公益性产生冲突时,亟须制度力量纠偏。2023年,上海一位房东因租客中含一位94岁失能老人,认为其“隐瞒情况”构成欺诈而拒绝交房,提起诉讼,法院最终判定房东败诉,认为其行为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该案例表明,法律层面确立的公序良俗原则可为老年人居住权提供司法保障。此外,广州降低老年人公租房准入门槛,重庆公租房嵌入养老服务等有益实践,有效缓解了市场失灵。

笔者认为,破解老年人租房困局需构建权益平衡机制。唯有形成“政策引导+市场激励+社会共担”的立体框架,才能让3000万独居老人摆脱“租不到”与“租不起”的双重困境。例如,可修订《住房租赁条例》,明确禁止年龄歧视条款;对提供适老房源的业主给予房产税减免;鼓励长租机构开发“银发公寓”产品,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成本。此外,亦可尝试“租赁责任保险”,由房东、租户、政府共同出资建立风险池,分散突发意外带来的经济损失;完善租房合同范本,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边界,消除“无限责任恐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应止于道德呼唤,更需将老年居住需求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据统计,我国城镇19.8%的独居老人依赖租房解决居住,这要求城市规划必须建立适老化住房储备制度。各地可借鉴日本“银发住宅”经验,要求新建小区配置5%~10%的适老租赁单元;利用城市更新契机,对老旧小区实施“基础适老化改造包”惠民工程。住房保障部门应建立老年租房信息平台,归集电梯房、低楼层、医疗配套等特色房源,破解“算法歧视”导致的信息壁垒。

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守护明天的自己。破解银发租房困局关乎代际公平与社会稳定,当城市的天际线不断刷新高度时,更需俯身倾听那些在租房平台上“被消失”的老年群体的声音。(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谢鑫涛)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