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值班电话10秒未接被通报:形式主义的安全感比危险更可怕

2025年04月28日16:38

来源:大河网

近日,某地通报“节假日值班电话10秒内未接听”事件引发舆论热议。通报显示,当地在五一假期期间对各部门值班情况进行抽查,对10秒内未接听电话的3家单位予以全区通报批评。这则看似寻常的政务通报,却意外戳中了公众的敏感神经——在数字化治理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这种机械式的值班检查,究竟是在守护安全,还是在制造形式主义的荒诞剧?

从技术层面看,“10秒接听”的要求本身就违背基本通讯规律。正常人从听到铃声到拿起电话平均需要3~5秒,若电话不在手边或正在处理其他事务,10秒内接听实属勉强。更不必说在洗手间、楼梯间等办公场所的移动过程中,接听延迟完全在合理范围内。某通信研究院的实验数据显示,在真实办公环境中,电话的平均接听时间为12~15秒。将接听时限硬性规定在10秒内,无异于用行政命令对抗物理规律。这种“以秒计时”的考核方式,暴露出某些地方政府管理能力的退化。在网格化管理、数字政务平台早已普及的今天,重大突发事件的上报渠道已实现多元化,固话值班这种传统方式的重要性已大幅降低。执着于电话接听速度这种表面文章,恰似马车时代考核马蹄铁工匠,却对汽车流水线视而不见。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通报折射出的“免责型治理”逻辑。某些地方政府将“严格管理”简化为“苛责细节”,用对形式要件的极致追求替代实质性的风险防控。就像古罗马的卫兵交接仪式,程序烦琐到必须精确到每一个转身的角度,却对真正的城墙防御漏洞视若无睹。某市在暴雨预警期间执着于值班签到簿的笔迹鉴定,却疏于检查排水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酿成严重内涝。这种形式主义的“安全表演”,本质上是用基层人员的疲于奔命来换取管理者的心理安慰。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过度强调接听速度反而会降低应急效能。值班人员因恐惧漏接电话而不敢离开座位,无法进行必要的巡查处置,形成“守着电话等危机”的荒诞局面。某县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实行“10秒接听”规定后,值班人员的现场巡查率下降了40%,而电话响铃时的紧张情绪导致的信息误报率上升了25%。这就像要求消防员必须时刻保持水枪喷射状态,却不管喷向何方——动作很标准,效果很堪忧。

破除这类形式主义,需要重建科学的应急管理评价体系。一方面要承认现代通讯技术的多样性,将微信、视频监控、物联网传感器等新型预警渠道纳入考核范围;另一方面要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估机制,重点考察突发事件的实际响应速度与处置效果。浙江省推行的“应急响应能力指数”就包含预案启动时间、救援到达时间、群众满意度等多维指标,远比单纯考核电话接听速度更有实质意义。

在极端天气频发、公共安全形势复杂的当下,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筑起风险的防火墙,而不是表演安全的行为艺术。“10秒通报”式的管理看似严格,实则是将复杂的公共安全治理简化为机械的计时游戏。当管理者满足于下属在形式上“闻铃而动”的驯服,整个应急体系反而可能在真正的危机面前失去灵活反应的能力。毕竟,防灾减灾的要义不在于接电话的速度,而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一个接电话像机器人般迅捷却对风险麻木不仁的值班员,远比一个接电话稍慢但能准确研判、快速处置的值班员更危险。

公共安全是实实在在的守护,而不是形式主义的表演。解开“10秒接听”这类形式主义枷锁,基层工作者才能从无意义的紧张中解放出来,将有限精力投入真正的风险防控中去。唯有当管理者停止用秒表丈量安全,我们才能建立起有温度、有效率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湖南大学 王楠)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