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儿童友好城市需要孩子们自己“观察”

2025年04月28日16:40

来源:大河网

4月26日,遵义市儿童友好城市第三期培训在报业大厦举行。经过前两期系统培训与严格选拔,来自全市各小学的30名优秀学员从100名参训学生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第一届儿童观察团成员。 

打造儿童友好城市,需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治理基础。“一切为了孩子”和“面向未来”恰恰是城市文明的血脉基因所系。从儿童友好的文化教育空间的打造,到城市整体形象度、文明度的提升,适合孩子们玩耍的社区场所、公园绿地、游乐设施的供给,以及文旅场景打造中对孩子们好奇心、探索欲和参与感、敬畏心的培育呵护,都在表明这一点。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诸多城市在打造儿童友好城市过程中,特别注意到了儿童参与意识的启发和培育,这一点至为关键。

儿童友好,不仅仅是要从照护者、管理者、养育者的“居高临下”的视角去彰显“为你好”的贴心度,更重要的,是要放下身段、学会倾听、平视交流,真正从孩子的视角,所谓“1米高度”去看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包括那些专门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服务方案和硬件配置。最好的方式无疑是听孩子们说,让孩子们体验、观察和评判,然后再做出决定。这恐怕也是涉及儿童权益和福祉的公共决策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由此,才有可能让更多孩子们感到“这真好”的满意与幸福。

“红领巾宣讲员”“小小推荐官”“儿童观察员”……一个个“社会身份”的获得,使得孩子们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去看待当下的成长境遇,去提出所急需的支持需求。比如,“双减”之下如何平衡应试教育与内卷冲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和节奏安排到底如何划分,公共文化场馆在寒暑假如何为孩子们腾挪出专享的“研学”时段,怎样确保校园周边交通秩序,如何更好地疏导和排遣个别家长的焦虑心态,遇到不拴绳的宠物狗、流浪狗怎么办,等等。儿童友好实际上是心理友好、情绪友好和环境友好和技能友好,让孩子们每天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上学路上和假日生活能够平和平安平静,并不完全是打造多么高大上实际基本“用不上”的少年宫、游乐场等。

在这个意义上,一批一批地打造儿童观察员,让孩子们以独立表达的主体身份,不做“小大人”,就是“我自己”,主动扛起“我的童年我做主”“我的快乐我来找”的责任,积极勇敢参与融入城市生活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会使得儿童友好理念从一开始就如同一枚充满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牢牢扎下根,在一座美丽而丰饶的城市里向阳生长、茁壮拔节。(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翼)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