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某市一名小学教师向半月谈记者透露:“学校领导曾在一次开会时强调值班纪律,要求我们必须在值班电话响起5秒内接听,并举出反面案例——另一学校一名教师在节假日值班期间未能在10秒内接起教育局检查人员打来的电话,被点名批评。”
值班值守制度是有效发现紧急情况、应对突发问题的必要举措,是各地各部门的重要工作方式之一。但在一些地方或者单位,值班值守成为形式主义的秀场,出现了泛化、僵化、应付化等异化苗头。衍生了捆绑式值班、陪伴式值班、应试型值班、内卷型值班等怪现象,让值班值守偏离了初衷。
有单位人员反映,几年的值班值守,除了查岗电话,从未接到过一次与本职业务有关的电话,从未在值班期间解决过实际问题,节假日值班事实上已经沦为形式主义。但为何一些部门和单位,还一如既往地坚持节假日值班值守,而且还要层层加码,加大对节假日值班值守的监督力度,究其原因,一是懒政思维在作祟。一些单位领导错误地将“有人值班”等同于“履职尽责”,不管有无实际意义,都要本部门做好值班值守工作。二是考核僵化。一些上级部门在检查考核时,把有无值班值守记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倒逼基层搞形式应付。此外,也和权责不清有着莫大关系。一些地方,缺乏科学分工,将非紧急岗位纳入值班体系,人为增加了无效值班。
要防止值班值守成为形式主义的秀场,一方面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必须值班”与“无需值班”清单,杜绝出现值班值守眉毛胡子一把抓情况,让值班值守更精准、更高效;另一方面要规范、优化节假日值班检查,减少对程序、形式等的过度苛责;此外,也要关心关爱值班值守的每一个干部职工,要通过补休、补贴等方式弥补值班期间的付出,不让他们流汗又流泪。
判断值班值守是不是形式主义,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看是否有益、有效,是否增加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涉及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的部门,如医院、消防、防汛等部门,和群众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必须以更大力度抓落实,服务好群众。对于诸如妇联、文联、科协等部门,则实事求是,或降低值班值守要求,或者取消节假日的值班值守,以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