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 一“纵”起 四“城”兴,重塑豫西“强筋骨”

2025年04月30日12:57

来源:大河网

“河南高铁将添新成员!”这条消息成为近日热议话题,甚至一度冲上热搜:呼南高铁焦洛平段项目召开建设动员会,标志着该项目即将转入全面开工建设新阶段。

高铁飞驰,山河焕新。焦洛平高铁开工在即,济源将结束无高铁历史;孟津北高铁站确定,孟津将是拥有机场、高铁、地铁的未来之城……而今,这条贯穿豫西山川的钢铁动脉正式进入全面施工阶段。从焦作云台山的巍峨到平顶山尧山的秀美,从济源王屋山的厚重到洛阳古都的辉煌,这条全长二百三十公里的黄金走廊,承载着两千万人口的出行梦想,更将重构中原经济版图,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破局交通梗阻,织密中原高铁经纬。长期以来,豫西地区受制于“京广线以西无纵贯高铁”的格局,成为中原交通网络的“薄弱环节”。数据显示,徐兰高铁洛阳段日均通行列车一百二十七对,已逼近一百四十五对的极限承载能力,而京广高铁武汉至广州段更是超负荷运转三成。焦洛平高铁的诞生恰似一剂“强心针”,其三百五十公里/小时的设计时速将彻底打通豫西“任督二脉”。这是继京沪、京广之后又一条贯通南北的高铁大走廊,将使洛阳至平顶山车程压缩至四十分钟,形成郑州“米”字形高铁网的“黄金纵轴”。不久后,该高铁将与郑太高铁、郑渝高铁形成“铁三角”,使济源结束无高铁历史,洛阳龙门站升级为六台十五线的枢纽新贵,重塑中原交通“多中心网络化”新格局。

激活产业引擎,锻造区域协同增长极。在河南某物流园,每天三百万吨大宗商品吞吐的繁忙景象,正因高铁建设迎来“二次腾飞”。焦洛平高铁创新“轨道+产业”模式,在汝阳东站预留农产品物流管道,孟津北站对接汽车产业新城,“站城融合”设计堪称典范。据报道,京广线西侧的豫西地区,虽然有郑渝、徐兰高铁以及陇海、焦柳等普速铁路线路,但尚未形成网格化布局,一直缺失纵向高铁线路。该高铁建成后将使洛阳装备制造、平顶山新材料、济源有色金属三大产业集群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四成,形成辐射晋陕鄂的“两小时产业协同圈”。由此,让交通动脉持续延伸,更让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耦合,将催生中原经济新的增长极。

赋能文旅融合,擦亮古都文化新名片。这条高铁将串联龙门石窟、云台山、尧山等五A级旅游景区,形成“半日文化圈”。高铁,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日益凸显。焦洛平高铁有望激活太行山、伏牛山地区旅游资源,推动洛阳从传统观光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型。未来,开通高铁站至景区专线、开发夜游项目,正是“快旅慢游”模式的实践探索。高铁带来的不仅是客流,更是文化消费的升级,将助力中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带。

践行绿色发展,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在焦作云台山地质公园,施工团队采用“零开挖”隧道技术;在洛阳龙门石窟保护区,生态监测系统二十四小时守护;在济源王屋山脚下,全线桥梁占比达七成八以减少土地占用……“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贯穿其间。焦洛平高铁在建设中采取的“施工场地紧凑布置”“临时用地严格管控”等措施,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将生态保护贯穿于工程全周期,为新时代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了标杆,展现了中原人民守护文化根脉、守护生态家园的坚定决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焦洛平高铁的建设犹如一把“金钥匙”,将打开豫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之门”。当这条钢铁巨龙在中原大地上腾飞,其带来的不仅是时空距离的缩短,更是发展理念的跃升,是交通格局的重塑,更是发展动能的转换。在高铁引擎的驱动下,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富魅力的新豫西,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书写出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苗瑞祥)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