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1670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756人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光荣属于劳动者!”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如同一束强光,穿透历史的长河,照亮新时代的征程。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劳动者以双手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奋斗篇章,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社会的脊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政策表彰:奏响时代使命的最强音。2025年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的特殊时刻,1670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756人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却都以卓越的贡献和无私的奉献,成为时代的标杆。值得注意的是,体育界代表如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王曼昱等因在国际赛事中的卓越表现入选,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认知,展现了劳动者群体的多样性。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诠释了劳动者的内涵。表彰对象不仅涵盖了传统产业工人,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关注到了新业态从业者,如外卖骑手用速度和热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更有文化传承者,如羌绣技艺师,他们用双手守护着民族的瑰宝,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表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各领域劳动者的平等尊重,彰显了“劳动无贵贱,行业无尊卑”的时代价值观。
文化传承:凝聚精神力量的纽带。劳动价值观,这一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通过文艺作品代际传递,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纽带。从1952年那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劳动最光荣》开始,“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的旋律便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劳动的种子。这首儿歌以生动形象的意象,启蒙了无数孩子的劳动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时代的影视作品中,如《觉醒年代》,李大钊“五一专刊”演讲的场景被生动再现,将历史精神与当代价值紧密连接。那些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先辈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劳动的崇高和伟大,激励着当代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前行。这些文化符号,将劳动精神具象化,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能感受到劳动的力量和温度。
社会讨论:权益保障与价值认知的双重探索。在舆论场上,对劳动者的关注和讨论从未停止。一方面,主流媒体持续宣传典型人物的事迹,如石油工人王进喜用身体搅拌水泥制服井喷,那惊心动魄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他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诠释了“铁人精神”的深刻内涵;航空专家吴大观以算盘研发发动机,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对科学的执着和对国家的忠诚,为我国的航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典型人物的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们的心灵,强化了社会对劳动者的集体认同。另一方面,公众也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合理的工作制度,如“996工作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人们开始反思,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政策的细化成为必然趋势。《平台经济领域突出问题整治通告》等政策的出台,为保障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有力依据。京东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浙江试点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机制等举措,更是从制度层面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挑战与未来:砥砺前行,共筑梦想。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前劳动者面临的挑战。技术变革的浪潮汹涌而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岗位造成了巨大冲击。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向“知识型、技能型”转型,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例如,内蒙古的工匠们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升级,他们通过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将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了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探索新业态劳动关系界定标准,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
“光荣属于劳动者”既是历史传承的精神丰碑,也是面向未来的行动纲领。从“铁人精神”到“新质生产力”,劳动者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既要通过政策保障与荣誉激励,让劳动者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也要依靠每个个体对劳动尊严的坚守与创新勇气的迸发,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向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们献上最崇高的敬意,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北京科技大学 孙福禄)